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逛攝影集軍火庫LIGHTBOX

趁假日到台北古亭LIGHTBOX看攝影藏書。我是從羅斯福路進來,僅有咫尺之遙,書庫隱身於老舊房舍三樓,同棟一二樓是輕鬆富情調的咖啡店,讀倦了想轉換心情時可到這歇歇,三樓是傳說中的書庫,清爽且整理得宜,更重要是備有數百本攝影集免費讓人翻閱。對攝影集有興趣者,這裡真是個不可多得好地方。

今天看五本,下面為手記。

1)SUGIMOTO ARCHITECTURE

攝取世界各地知名建築,全為黑白失焦照,只能看到建物輪廓外型,沒有明確焦點。但這些建物實在太有名,即使失焦還是能清楚辨識出。


2)torii Motoyuki Shitamichi 下道基行

是計劃性創作,攝影家親自到日本境外五個曾經殖民地,包括庫頁島、韓國、中國東北、台灣、塞班島,尋找當地仍殘餘的鳥居,拍攝後集結成冊。頁首為拍攝點分佈,內為各遺跡照,書後還附上拍攝計畫和旅途車船票等。類似先前看過的白熊計畫。


從照片看來,許多鳥居已被拆除僅剩基座,或淹沒在荒郊蔓草中,或傾倒當成公園座椅,或改為建物入口,更有許多成為道教、天主教、墳場的入口門牌,完全失去鳥居精神。剩餘的鳥居下場都如此,可以想像早期有多少鳥居被剷除和摧毀。觀其作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背後的殖民歷史和集體遺忘性。


3)Lieko Shiga RASEN KAIGAN ALBUM

這是本大部頭且有深度的書,中文名稱為螺旋海岸,作者是志賀理江子。通篇缺乏主題,僅是藉由地景、石塊、枯枝、草叢等透過大量重曝(或合成)營造出深邃幽暗如意識夢境的作品,都有如超現實畫作般。


一般而言,此類作品容易讓人分心,但這本攝影集卻有神奇魔力,吸引人一再翻閱,是本會讓人想買回家,當心情好或不好時都可看的書。佳文介紹


4)細倉真弓 浮游物
作者來台灣駐村時拍攝作品彙集出版,頁首有篇札記但和作品似乎無關。拍攝主體有野柳女王頭,裸像,植物剪影。在光泡間影像交疊,情緒豐富但又有強烈設計感。
封面為較特殊設計 剪影類似女王頭


5) 仲田絵美 Emi Nakataよすが
是成長與記憶之書(攝影集好像都是如此 笑),場景都環繞家族與自家屋舍,穿插許多兒時衣物與老照片和現在的合影,整體氛圍類似川內倫子Cui Cui。



五本中,最喜歡是螺旋海岸,次為よすが,都是具有強烈情感的作品。依照這種速度,還得光臨一百多次才能看完呢。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想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聽說民智未開時代,許多人可以聽到不存在的聲音和他(她)對話,類似指導或是神諭。當時的人覺得這是很自然的現象,甚至是恩寵。到了現代,類似情形卻可能被視為不正常,嚴重的話還得進精神病院。

也曾讀過一本文集,遠方的鼓聲,描述能夠聽見遠方的大鼓聲,從很遙遠的地方,從很遙遠的時間,傳來那大鼓的聲音,催促著人做些事情。

也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這些抽象的聲音,我都聽不見。我僅有短暫在腦中和自我進行對話的能力,但這應該和聽到聲音是不同事情。

我非常喜歡自我對話的感覺,自我對話時會覺得自己是人而不是機器,但因為個性容易分心,腦袋裡總是殘留著現實世界的各種事情,總是無法持續進行。每當認真思考事情,過不久就想上網亂逛,看YouTube,看TED,或是處理手邊雜事,明明知道無意義還是會跑去做,沒有接續,心思就發散掉了。

對這種情形,我總歸咎於過去經驗。因為自小就是個渾渾噩噩的孩子,大人說什麼都是對的,只要照著長輩指示,不需要有自己想法,當然無法培養思辨能力。

進入青春期,一般人在這時最有機會進行自我思辨或是培養反抗心,我卻是在升學主義掛帥的私立學校,全部心力都在應付考試和競爭漩渦,就這麼稀哩呼嚕混過去。之後進入職場,雖然也有挑戰,但因為自己夠聰明(真不要臉),也不需要多思考什麼。

長久下來,如今覺得自己的"心"好堅硬,像個被塞入各種現實世界雜物的倉庫,越來越擁擠和陰暗。所以,我開始喜歡上長時間走路,在荒蕪單調的地方持續移動著,藉由長時間獨處進行自我對話,還有記錄和書寫,希望能在心的倉庫中挪出些許空間,讓風可以進來,稍稍流動,有些自由。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看展紀錄:當我們同在一起

智邦生活館看展覽,展題:當我們同在一起,創作者:崔永嬿。展出作品包括畫作(5),立體雕塑(2),以及幾十個小型頭像,展間角落書桌上另有兩本作者插畫童書。總件數不多,但風格均清新雋永,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作品可區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繪畫作品,風格類似插畫,型式上略帶有魔幻風。


眾多畫作中 最喜愛這幅

插畫書為[亂七八糟]和[奶奶的記憶森林],前者描述過動兒,後者談日漸普遍的老人癡呆症,這些題目都不討喜也不容易處理,尤其後者連成年人都很難面對,何況是孩子?不過崔永嬿沒有逃避,結局都不是常見卻不負責任的幸福美滿,而是帶些苦痛但真實的人生。生命本就是去之不得,承受無方啊。


第二類,小紅帽系列,是兩尊比真人略小,由絞碎紙漿塑型而成的小女孩,潔白外型搭配鮮紅色披風,在潔淨展場中特別引人注意,作者提到,因為從事繪本創作,深入接觸了同一主題但不同版本和時間的童話故事。發現對童話理所當然的美好印象,是由許多看不見的社會意識,經年累月逐漸塑造出來。為了強調,作者還以充滿性別意涵和曝露型式,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印象。

超出預期的小紅帽


第三Portrait系列,是一群附精緻鏡框的頭像群作,材質同樣是碎紙漿,質感類似石材又有具有細部紋理,仔細看其臉孔表情,清一色是積極振奮且充滿希望,類似文革時期紅衛兵神韻,與其不同是,因為搭配著美麗的鏡框,感覺較細緻,更類似迪士尼群舞場面中快樂洋溢的歌手。整齊劃一型式,暗示著某種集體現象。看似清純可愛背後,卻讓我感到恐懼。

數十個頭像橫列 帶有恐懼氣息

網路上蒐尋到小矮人系列舊照 應是同一手法

我喜歡這次展出作品,也欣賞其論述。好奇心驅使下,搜尋更多作者訊息,瞭解崔永嬿曾就讀北藝大美術系,畢業後在格林文化擔任美編,之後投入繪本創作,為創作研讀參考資料時,接觸許多童話故事,進而發展了小紅帽和小矮人童話系列,近期的Portrait,也可以視為脫胎自小矮人系列作品。探究其過程,幾乎可以在腦中描繪出一位美術科系畢業生,如何堅持理想,持續創作,在興趣與創作中平衡發展的樣貌。

我是遇事躊躇永遠半調子的人,所以特別敬佩持之以恆的人,期望她能繼續累積,展現更多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