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塵埃 |
合歡北峰登山口位於台14甲線37K,小風口停車場附近,登山口設有導覽牌示可輕易辨識不致迷路,一般都是停在小風口步行過來,這次則發現登山口旁就有停車位,少走不少路。
因為同行夥伴首次上高山,為避免高山症,刻意控制速度盡量緩步而行,且今日氣候溫暖適中,即使是背著重裝備持續上坡,也不覺得辛勞。
1910年已是日本統治台灣的第十五個年頭,平地漢人已完全被帝國那方牢牢控制,統治者已經逐漸將眼光轉到中央山脈兩側不受治理的番人。空白的地圖是無法打勝仗的,因此這年才有日本技師奉命由埔里出發,在原住民引導下登上合歡山頂繪製了第一禎山區地圖。四年後,西元1914年,戰爭正式展開前,這附近已有眾多道路,更有萬人基地營和無線電中心。旌旗飄揚的合歡山,無遺是帝國意志的延伸,更是由汗與血淚畫出的地景。
同年太魯閣戰役日軍獲勝,戰後,為了方便治理,此處道路更向立霧溪東方延伸至太魯閣。台灣光復後,繼續因軍事需要,擴建為中部橫貫公路。此地區除了有陸軍寒訓練中心外,山頂更有大功率心戰廣播電台,是一般人無法接近的神秘區域。直到谷關與梨山間道路封閉,世人才將目光移回此處。如今伴隨休閒旅遊風氣盛行,自清境農場湧來的人潮,因登百岳或賞雪,讓這熱絡起來。
在常綠植物望而卻步的高山上,只有冷杉、高山杜鵑和箭竹用純粹的綠撲滿大地,光線透過雲層塗抹在廣闊的原始森林,為山谷、草原、溪流染上耀眼的顏色。而山巒的陰影,由遠至近呈現出層次井然的立體感。深林高山樸素而渾然大器的美,總是襯托出人的渺小以及宇宙洪荒的偉大。
步道兩側,常見植物包括二葉松和紅毛杜鵑,尤其五、六月是杜鵑花期,非常值得上山欣賞。鳥類只見到一隻金翼白眉,轉眼就飛離。
步道一公里後,坡度漸漸和緩,四目所及盡是低矮的箭竹林。終於見到微波反射板,就表示北峰也就在不遠處,3422公尺的北峰是個平緩山頭,環顧四望,景色無敵。
大片箭竹草原中,常常會有鐵環,或是大型木樁直挺挺插入土中。看外觀不像研究或軍事設施,研究許久都無法猜測其用意。可見到反射板了 左側是被踩踏到完全裸露無土的步道 |
合歡北峰 |
木樁旁似乎都會有鐵圈 |
遠眺小溪營地 左方是水源 |
營地旁小溪 源頭來自於照片後方杉林 |
從北峰步道到小溪營地有兩種路徑,一是由反射板附近下草坡,沿途路線分叉多,適合有經
驗或前人軌跡者。另外是接近北峰時,遇天巒池指標循指示方向下降,經過杉林和溪水可抵達。兩者風景都十分優美,建議都能親身體驗。
夜晚 營地上方滿天星斗 |
當晚營區好熱鬧,十幾頂帳篷,大多數是年輕人,晚餐後三五成群聊天打屁,夜更深了,還拿出吉他唱歌觀星。伙伴不太舒服早早就睡了,但高山症加上環境喧鬧聲讓他一夜難眠。第二日早晨發現頭痛頭暈,我們只好早早收拾行囊下山。原本計畫從合歡北峰來回西峰的計畫只能放棄,或許下個月花季時分,再自行來個當天單攻吧。
路是人走出來的 |
下山途中遇到大批反向上山人潮,含括各年紀階層外,更甚者連家中狗狗都抱著上山,蔚為奇觀。其實不只北峰,合歡主、東蜂都因為地利之便,加上百岳名號,吸引了大批民眾來此觀星、攝影、露營、登頂。以推廣戶外活動的立場來看,越多人上山,效果最好。但就如高山郊化議題所言,過多人類進入原本就脆弱的高山生態區,就是種無聲且很難回覆的破壞。唉,人與自然的平衡,始終是國家公園很大的課題。
回程經過武嶺,眺望昆陽方向,層層山巒在視野裡頭羅列如屏,實在是賞心悅目。期待暑假和家人同行,再到這兒享受高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