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走路環島_24_宜蘭梅花湖至宜蘭東澳山

梅花湖->下湖->八寶->太和->冬山->新城->蘇澳->永樂->東澳山 約33公里

工廠隨拍

清晨從三清宮下山離開梅花湖後,就沿著內湖和下湖山邊蜿蜒前進著,這附近因為灌溉水源仍然豐富,土地多墾殖為稻田,此時正值放水時節,田水像是一面明鏡,映照著盤旋飛翔的白鷺鷥,山巒,天空,以及這地上所有的一切,今天又飄著些小雨,煙雨朦朧中,更襯托出無比美麗。

下湖 養鴨人家

一直向前,直到德安學園之後,突然轉個彎就是舊寮溪堤防,到了這裡,路線有點混亂,只能憑著直覺自行發揮,不久後接上新寮溪堤防,繼續前進。從堤防向下看,境內水文網絡阡陌交錯,農舍也錯落其間,一片祥和。我從寶君一路附近拐入農村,遇見一位阿伯正在採收花朵,詢問後才知這就是可以製茶的洛神花。阿伯很健談,談到過去新寮溪整治前,每遇豪雨就淹水的慘狀,此外,阿伯還特別介紹了千里步道位置供我參考。出發前,就閱讀過不少太和千里步道的資料,既然來了,當然不能錯過。

太和附近 一路所見都是這種光景

會想來探究千里步道足跡,一方面是我十分認同其[從生活出發,強調環境倫理、親近自然、守護大地]的理念。更重要是,他們所遴選路線都是經過實際探查,去蕪存菁後才予以推薦,每條路線都兼具了特殊的人文素養與景觀之美。

採洛神花阿伯

以太和為例,2012年底,千里步道協會和宜蘭社大及宜蘭縣政府,合作推出示範道路,希望打造禁用除草劑,減少路燈,去除水泥化護欄,並且廣植綠樹遮蔭的步道。冬山鄉得安、八寶、太和三村的環島路線,就是他們第一條千里步道示範道。愛好步行的我,當然要來這朝聖。今天實際探訪,兩旁綠草如茵,沿途植栽豐富,除步行外,也很適合單車旅行。有了今天美好經驗,將更堅定我往後繼續探訪彰化和雲林示範道的心。

工廠

離開太和後,跨越新寮溪施工區域,從八甲路附近經過冬山火車站,工業區,新馬火車站,到達蘇澳,沒有停留,直奔東澳山腳下的新樂火車站,預計由此翻越東澳嶺,抵達東澳火車站。

專門製作速向工廠 門口雕像

過新樂車站後,就開啟了導航軟體,軟體中有事先從千里步道網站下載的導航資料,裡面詳細記載了從新樂翻越東澳山鞍部到達東澳火車站的座標圖。我原本天真以為,只要有座標圖,即使一個人,也可以順利達成任務。但我錯了。首先,缺乏明確路標指引,手邊座標圖雖然夠精確,但只適合平地使用,完全不適合陡升或陡降地形。再者,山勢實在陡峭,有些路段幾乎是五十度陡升,我這種城市鄉巴佬還得多鍛鍊才能應付,最最最重要的是,獨自一人害怕滾落山坡或黑夜中獨自逗留深山的恐懼完全吞噬了我。雖然已經到達了冬山-和仁059電塔,離鞍部應該不遠,但還是宣告撤退,拖著疲憊但依舊緊張的身軀返回新樂火車站。結束這次旅程。

冬山 何仁 059 電塔

從東澳嶺回來後,還是持續在蒐集資料,希望用更安全方式達成越嶺計畫,例如加強鍛鍊體能,或是參加登山隊活動。不過,我更常思索那天在山上遇到的關於恐懼與界線的問題,而且有了領悟。人會恐懼是因為看到了界線,但同時,人也會因為體悟到自我界限的存在而更臻完整。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走路環島_23_2_宜蘭二結至宜蘭梅花湖

二結->羅東運動公園->梅花湖 約14公里

宜蘭二結附近 水田景致

剛開始進行走路環島時,對效率的要求很高,路線選擇上,盡量都以兩地間最短距離為主。但最近,效率已經不是重點,過程是否有趣反而更重要。從二結到蘇澳這段路,就是個好例子。若延直直的台九線走,兩地距離約十四公里,但若繞去梅花湖再到蘇澳,大概是三十公里,不過,梅花湖附近有山有水,多走些路,絕對值得的。所以就有了二結到梅花湖這段旅程。

正在興建的小屋

出發點是二結,這裡昔日以稻米生產著名,想像中是遍佈阡陌水田的鄉村景色,但實際到二結就會發現不盡然,這裡水田雖然多,但是透天或豪宅更多,與宜蘭北邊四城區域相比,四城的農舍是點綴在大片農田中,房舍與農田的比例很恰當。二結這因為接近羅東,人口多,房屋是主角,農田反而成了陪襯,感覺稍嫌擁擠了些,但即使如此,也比都會區好得多。

從二結火車站開始,沿西南方,經過巨無霸土地公廟,復興路三段157巷,直到羅東運動公園前,大抵上都是前述情形。偶爾遇到些水田景致或農村氣味畫面時,會因為保留了幾分農村清新風味而拍照留念,並且希望下次來時,還有同樣風景。

荒廢的農舍

通過公園後,就是北成里。北成里,舊名「客人城」,是客籍開墾移民之聚落,我沿著灌溉中樞北成圳前行,周邊種植荷花蓮花,走來十分舒爽。之後,不小心選錯路,走進公墓區,環島走路以來,當然遇過不少墳區。不過鹿梅路這段,因為地形平坦,感覺格外廣大且綿延不絕,走來有些恐怖。這也讓我有個小體悟,地圖上幾乎都不標記公墓區,對走路的人真是不公平啊。

傍晚抵達梅花湖。望著幽靜湖面,想著許多事情,上次來這裡時,父親還在一旁,如今他已安靜的躺在靈骨塔中,人世間的變化,真是無法逆料。繼續打起精神從湖邊爬了段長路,終於到達今天投宿地:三清宮。


夜晚三清宮 仍有許多人在打坐禪修

三清宮的建築外型有濃厚中國風味,住宿管理也有飯店等級,更重要的是,它是台灣道教總廟,對道教信徒來說,其重要性可見一般,晚上同寢室室友中,就有幾位是測字大師,得道高人,還有不少是抱著朝聖心情來這洗刷凡間塵埃的虔誠香客。各個看來都是仙風道骨,很有慧根。也因為興趣相投,他們聚在一起,聊的話題很自然就集中到靈修,感應,還有特異體質。相較之下,類似我這種把廟宇當背包客棧的人,就只能唯唯諾諾,偶爾附和幾句。

住在陌生通鋪,聽著別人高談闊論,自己卻難以融入主題,這種畫面似乎曾在哪發生過?想了好久,啊,對了,這不就是自己年輕時,在歐洲當背包客住宿青年旅館才有的經驗嗎。

火車上的少女

( 這是前篇"大里"至"頭城"的延續, "頭城"至"二結"曾於年初和老婆共同走過, 今天就以搭乘火車替代略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