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幾齣表演中,有二齣和京戲有關,一是碰老戲問樵,另一是當代傳奇劇場仲夏夜之夢,因為性質相近,就合併紀錄了。
說起京戲,我可是一竅不通。只記得國小時,爺爺邊燒柴,口中不時哼著阿嗚之音,這些字不正,腔不圓的曲,即使我認真聽,也聽不懂,但爺爺卻樂在其中。
稍長,電視也開始播些京戲,什麼四郎探母啊,定軍山,捉放曹,場子上一堆人,穿著誇張戲服,伴著鑼鼓嗩吶,吊著嗓子唱起來。以往廣播中的小人,此時都有了畫面,但沒解說我對它還是莫宰羊。只覺得原本一分鐘可以講完的話,台上依依阿阿拖十分鐘還不知是否了結。
因為不懂,自然不想接觸。時間久了也就敬而遠之。不過,爺爺就愛這個味,他說小時候家裡窮,沒法上學堂,做人做事的道理,都是從一齣齣京戲中學得。仔細想想,這很合理。民國初年,知識不普及,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是文盲,京戲型式單純,又富音樂性和重覆性,台下觀眾若聽不懂,沒關係,重覆多唱幾次就會懂,台下觀眾若不耐煩,沒關係,跑跑龍套熱鬧熱鬧也進行得下去。要忠孝節義,有的,要聲光刺激,當時沒廣播也沒電視這已經是最炫的。寓教於樂且雅俗共賞,自然廣為流傳。
時至今日,若將眼光再拉回到現代,前面提到維繫京戲發展的各個條件,至今已全部消失,既然優勢不再,京戲必定是要走上凋零的道路。就像文言文, 雖然美,但脫離生活太遠,終將成為符號和遺跡。
面對衰微,舊時代京戲從業者和愛好者當然也有些改變。一是進行京戲知識的傳播普及和教育推廣活動,如碰老戲。二是保留京戲的唱功,身段,風格,編出新段子和新表演方式,如當代傳奇劇場。
碰老戲比較像是京戲導賞,主角淩珂是天津京劇院老生,和丑角竇騫,由不上妝不帶彩一身素身布衣開始邊說邊演,由淺入深,以不同方式(只唱不演,只演不唱)介紹京劇,讓觀眾有基本認識後,再加入行頭介紹,最後以完整表演總結。
碰老戲 眼神靈動(網路圖) |
相比前者小品介紹,當代傳奇劇場仲夏夜之夢,則是大卡司,大製作。他們強調從傳統藝術出發,企圖讓傳統戲曲和現代劇場藝術接軌,另創新局,主要方式是改編西方經典,尤其愛莎士比亞作品,精緻服裝和表演技巧。多年前看過暴風雨,今年則是看了仲夏夜之夢。場面依舊浩大,讓人印象深刻,仙王和仙后的歌唱好聽。
吳興國的眼神好機靈(網路圖) |
這兩個表演,演出方式截然不同,但彼此懷抱熱情的心,卻是台下觀眾都能體會到的。不過個人覺得,每種表演形式都有它的 15 minutes of glory。舊有的土壤即使再肥沃,也很難長出開創性新型式。以我自己熟悉的"資訊"從業公司為例,微軟就不是從IBM跑出來的,GOOGLE也不是從微軟跑出來的,新的偉大的公司,都是配合當代環境,符合當時環境所生。
京劇必定會式微,但這偉大的表演形式,即便過了它璀璨的15分鐘,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和在歷史上的地位是會永存的,就像元曲和崑曲一樣。
(寫著寫著,會懷念起爺爺燒著柴火,瞇雙眼,唱著段子的舊日光景啊)
看來「原本一分鐘可以講完的話,台上依依阿阿拖十分鐘還不知是否了結」就是京劇的精髓ㄚ
回覆刪除「文言文, 雖然美,但脫離生活太遠,終將成為符號和遺跡。」這段話感覺好厲害!!
「每種表演形式都有它的 15 minutes of glory」這句話我沒聽過耶! 感覺有點哀傷... 不過倒是想起安迪沃荷的「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這句話XD
我很不敢去緬懷舊日光景,我的童年生活空間記憶已經永遠消失,就像被刪除鍵delete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