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0日 星期四

閱讀筆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不可否認,這拗口的書名,竟然是最強烈吸引我閱讀的動力。試想,如果書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那就沒有看的必要了,因為任誰都知道,勞苦重擔是痛苦的麻煩的,避之唯恐不及,也不用小說家來告訴我們。作者卻反其道而行,拋出了,輕盈反而無法承受這種奇怪的論點,若不是嘩眾取寵,就是別有深意了。

針對這點,作者(米蘭昆德拉)在書中闡述了他的想法,他說。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最激越的生命實現的形象。負擔越沉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地面,生命就越寫實也越真實。完全沒有負擔會讓人的存在變得比空氣還輕,會讓人的存在飛起,遠離地面,遠離人世的存在,變得只是似真非真,一切動作都變得自由自在,卻又無足輕重。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於重與輕這兩者對立觀念,是有價值判斷的,我們認為的輕,也就是所謂自由自在,在作者眼中,卻可能會變成"無足輕重"的含意。

而整篇故事,又和"重與輕"有什麼關聯呢?這就牽涉到,作者對於生命和存在的的看法。小說中各個主人翁,都是作者構思出的不同存在狀態的個體,他們各有不同成長背景與生命樣貌,但在環境變動下,他們得不斷的進行人生的選擇,所謂的選擇就是前述"重與輕"的選擇。

或許你會說,廢話,人只要活著,當然就是不斷的在選擇,就像不斷在眨眼睛啊,沒錯,但小說家的特長就是,能夠通過哲學思辨和故事敘述,將這個過程立體化,清楚交代了選擇的動機和當下的相法,推導出每個個人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且擁有自我主觀經驗這個結論,並且這些選擇都是不得不,且終究會完成我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

----

米蘭昆德拉在這本書中,還提到另一個重要概念,kitsch,也就是媚俗。他拒絕人們,在意識形態的綁架下,將情感誇大為偉大和絕對,並且要求別人也跟著這麼做的行為。

這些意識形態可能都是理所當然的想法,例如Franz偉大的進軍,美國參議員把兒童看成美國幸福的偉大象徵,動員人民參加神聖的五一勞動節遊行,巴黎的捷克異議份子要求所有人都要一致,共產與民主體制裡的意識形態,和靈肉必定分離。這些意識形態隱藏在四個主角的人性底層裡,影響著每次的選擇,因為僵硬的堅持而淪為意識形態的奴隸。

----

以我的解釋,米蘭昆德拉的觀念中,人生本就是一連串的選擇,並且應該是沒有任何外在的東西可以決定人的選擇。人必須由他自己去制定自己的規則,根據自己獨特的規則進行人生的選擇,只有這樣一個獨立的個人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