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龍鳳連陵併飛沙縱走

步道遠望觀霧群山

一直以來對竹北的印象幾乎都是伴隨竹科成長而來的繁榮聚落,而隔壁鄉鎮芎林則是土壤肥沃適宜農業有著大面積水稻田。對兩者北方那迤邐數十公里的陵線,若不是視而不見,也會因為資料不全而無法親近。

直到最近在網路上搜尋到名為龍鳳連陵加飛沙縱走的路線(連結 連結),沿途路徑清晰且極為安全,循線漫步,即完成了橫越竹北、芎林北境,由西向東長約35公里,總爬升高度1600公尺的小探險。


這類低海拔農業區步道,整體來說難度不高,除雜林和竹林外,常常會穿越果園、農路和農舍,不時也會擔心不慎闖入私人領域,總覺得提心吊膽。且因山勢不高,景色大多一般般。龍鳳連陵和飛沙縱走也是如此,所以對外地人來說,對沿途都是"已開發和快要開發"景色,應該會覺得無聊吧。但對生活在新竹十年的人來說,因為靠近生活圈,沿途幾個小段落都曾探訪過,類似的縱走路徑能串聯起以往經驗,重塑對環境的立體感,反而會有,啊,一償宿願的讚嘆,所以會推薦居住附近人士,來走一回。

車停竹北北端的蓮華寺,由寺院右側小徑登上山坡公園,鑽過東北方圍牆破口,就正式進入步道。金秋時節,樹影隨風搖晃,枝葉在輕輕的相互拍打著,時而隨風飄下,伴著滿地光影搖晃,異常悠閒。


此地為山陵線邊緣,向南側看去視野廣大無遮蔽,竹北市容一覽無遺。由六家住宅群開始,隨著步道持續向東,逐漸會看到高鐵車站、生醫園區,以及東海的廣大農田。這些平時早已熟悉的區域,登高望遠由不同視角重新觀察,自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諾大農田中,佇立著眾多高樓,如此強烈的反差,不只是造型的美感,也是發展的象徵。追求進步者,會被此激勵,覺得資本主義和經濟發展就該如此,而這也是台灣三四十年來,人們普遍寫照。

我始終認為人的本性就是習於擴張和開發新領域,知識和藝術如此,生活環境亦如是。郁永河三百年前寫裨海紀遊時,描寫新竹到桃園一帶時,是怎麼描述的呢?他說:自竹塹迄南嵌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蔭不得...途中遇麋、鹿、麏、麚逐隊行...入深箐中,披荊度莽,冠履俱敗:直狐狢之窟,非人類所宜至也。但如今,只要站在這山頭上三分鐘,就能體會所謂文明的力量,荊莽被剷除了,麋鹿麏麚也消失無蹤,大地被水圳網羅著,演繹更生著農田、廠房、城鎮。

依照這邏輯思考,照片中靠近下方的農田區,自然不能免於被開發的命運啊。這裡就是所謂璞玉計畫基地,歷任縣長和百分之九十五的地主,都想要將此地重劃為開發區(連結),最近幾次公聽會中,雖然受到部分團體阻擋,但看來開發的方式是不會改變的。或許下次再來,眼下就是遍佈住宅商辦了。

不只山下,甚至就連步道後方的平地頂部荒郊野嶺無人煙區域,都出現了怪手和大型工程基樁,而這步道後段,只要是私人土地,幾乎也是遍植柑橘果園,再再證明只要無節制,人類終究會不斷擴張。

步道遠離竹北端後,跨越一農路,進入三段崎段落,這裡不再緊鄰崖壁而是在山抝和犁頭山溪邊緩緩上升,翻越山頭後則進入果園區,再跨過文德路二段,在紙寮窩竹林間穿行。

最後抵達芎林鄭雨賢音樂公園,距離鎮中心僅百公尺之遙。


公園內范承宗竹編藝術內向上望,走了十多公里步道,到這很放鬆

過芎林後先是沿著中坑的農路緩升,不久後向右轉入已經被荒廢但同樣是柏油路面小徑,並且在附近小山頭間繞著,穿過已歇業的景點心鮮森林後,就是著名的小百岳飛鳳山。今日是非假日,沿途仍有許多踏青民眾,觀察他們互動,感覺是天天都來報到的常客。

步道從這裡開始,由原本西向東轉為向北,先由"石壁潭",走上"飛鳳山",然後開始十五公里的ㄇ字形環繞,上部依序為中坑山、牛欄窩山、竹36、下橫坑山、雞寮坑山,竹25。中間部分依稀可先看到左測的"王爺坑",不知名山嶺,以及右側的"鹿寮坑"(春夏觀螢火蟲聖地)。看起來山頭多,但都是十幾分鐘就會經過的點。加上全線都鄰近柑橘園,好走到無聊的程度。

滿坑滿谷的柑橘樹林

三十年的芒果樹被斷頭,兩個月就能發芽新生,上蓋樹葉壓石,防止水分流失

ㄇ字形右側的南何山,這裡也是荒野保護協會信託區域自然谷的基地(連結 連結),記得還曾來這裡攀樹呢。再經過南何山南峰、沙坑山(涼亭)、綠色小徑。

竹26前一段悠閒道路

這段路,除了東方壯麗大霸山景外,最讓人吃驚的則是滿坑滿谷的小花蔓澤蘭。以往僅知道這外來種有極強侵略性,今日發現,只要是廢耕地或乏人管理的果園或甚至是芒草這麼頑強的植物,都會被牠覆蓋上。而且毫無被控制的可能性。這好像呼應了前面人類也不斷擴張的行為啊。

看似美麗白花,實是恐怖的小花蔓澤蘭

行程最後下降到橫山鄉九讚頭,此為亞洲水泥的基地,遠望建築物灰暗但壯大,雖然現在幾乎是停機狀態,但遙想當年可是呼風喚雨,是地方上最重要經濟支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