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d of Eternity 1955 by Isaac Asimov,有聲書(連結)。
想像過,當人類終於能掌握時間旅行的能力後,會如何使用它嗎?
很明顯的,不可能放著不用,最直覺且最具道德說服力的做法是,藉著改變歷史,讓大規模的戰爭、傷亡、痛苦不再發生,人們生活其中,雖然生老病死依舊,但卻能感受到有歷史以來,最平和穩定的幸福。
觀察、判斷和執行這一系列作業的組織稱為永恆域。成員雖然來自不同時空,但都是充滿理想和精確執行能力的專家,他們總以採用最小改變原則自豪,以最小的損害換來最大的幸福,也因此人類社會得以維持數萬年的穩定。
這看似完美的體系,卻在小說結尾被作者Asimov全盤顛覆。Asimov認為,永恆域所提倡的宗旨,看似完美實際上卻因為過於平和穩定,讓人忽略了其沉沒成本,也就是失去積極進取的精神。在Asimov的想像中,人類族群天性就是應該要在冒險中自由發展,讓拓荒的精神無盡延伸至星際旅行,散佈到整個銀河系中。這種探索精神不僅僅給人類提供全新的技術,更是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在面對嚴峻現實問題時依然樂觀自信的心態。而永恆域過分保護的後果,就是人類死守地球,導致最後自取滅亡。
此兩種想法彼此互斥,無法共存,所以當男主角決定站在後者時,永恆域也就此終結,一方面呼應了書名,更重要是為後續銀河帝國、基地,及機器人系列開出新局。所以,我們可以說本書既是Asimov世界觀的濫觴,更是從哲學層次回答了Asimov對人類進化目地的想法。對比更現代的科幻小說,Asimov對人類種族和歷史強烈的方向性,總是如此的深刻和強烈。
本書完成於1955年,當時的人類還未離開大氣層,但十四年後也就是1969年,人類首次登陸月球,似乎自此後就要循著書中所說的風風火火邁入太空世紀。然而事實卻是,即使掌握了頻繁發射載人飛船登月的技術,美國卻偃旗息鼓,而且在之後的半個世紀裡,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飛耀般成長,卻一次也不去月球了。應是Asimov始料未及。
除了討論人類進程,小說中對【人有所謂的自由意志嗎?】也有發人省思的描述。男主角雖然認為一切行為都是自發,事實證明卻都是被環境和經歷影響著。回顧自身,從有意識以來,都以為自己是自由自在的在思考和選擇,若發現事實上都是被他人控制和特意安排,或是能輕易就被分析和預測,自身存在的價值又在何處?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連結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