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閱讀筆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長期以來熱衷於閱讀村上春樹的作品,自認為讀過他每本小說,也熟悉其各種表現方式,不應該再有新奇,直到近日重讀年少時曾讀過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故事內容是熟悉,但閱讀經驗卻異常新鮮,沉浸在閱讀樂趣中,不忍釋卷。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是雙主線敘事,不只故事內容,從書名就明確指出其雙主線情境。一般來說,雙主線可以是兩個人、兩件事或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同時進行,各自堆疊出專屬的故事或布置謎團,隨著故事推導兩條線漸漸融合,藉由互相比照、影響,打開謎團,達到豁然開朗效果。除文學外,音樂上的應用稱為對位法,對熱愛古典音樂的村上春樹來說,非常擅長此種架構,也大量應用於長篇作品中。

雖然是雙主線設計,但我卻是完全忽略它,先跳著看完"世界末日"全部章節,回到起點,再逐章跳著看完"冷酷異境",等於是將一本小說當成兩本來讀。

兩者都很吸引人,但對"世界末日"的喜愛更勝一籌。故事背景是個步調緩慢,人人過著平靜幸福的小村莊,村莊範圍不大僅有兩三條街,中有河流穿越,四周有森林和高牆圍繞。住民不多約十數人,生活其間,過著無憂無慮但也無情無愛的生活,彼此在最低程度下互通有無,但始終保持相敬如賓的距離。

故事開始,沒有任何前提和交代,主角就出現在這村莊中。接著就像是RPG遊戲般,藉由村民(大多數由城牆門房)和主角互動提供任務資訊,並且將主角引導至村內圖書室,成為夢讀角色。後續,經由冒險,男女主角找到了"心",且為了守護它而選擇在這無邊世界永久流放,也因此回應了"世界末日"題名。

小說,原本就是想像的產物,而"世界末日"又是男主角"想像"的世界,等同於是想像中的想像。在這裡,空間、時間和事物運作的方式都被限定,扁平、緩慢且不須任何道理,人們因為選擇拋棄記憶而永恆存在,但同時放棄了音樂、愛恨和熱情。1Q84的貓之村,海邊的卡夫卡森林內村落,挪威的森林有阿美寮療養院,都是類似背景。與普羅大眾心中修羅地獄般的認知不同,村上春樹想像中的"世界末日",是平靜、穩定、波瀾不興,並且無窮輪迴。

另一條線"冷酷異境"則是描述我們所熟悉的世界。這裡充滿著眼睛可見的各式聲、光、觸感,形形色色物件,也充滿著不可見但龐大無比的組織和規範。人依照著意識,在這正反相成的結構中出生、學習、成長,會遇到喜愛或討厭的人,形成群體。主角從事著自認為的專業,卻不明就裡的被硬生生捲入計算士與符號士結構抗爭中,被殘酷無情的對待著,"冷酷異境"的題名,就是作者對這世界的控訴。

兩個各自獨立的世界,事實上是同一位主人公的現實生活和潛意識空間。看似對列地平行展現,隨著故事逐漸合併,反而豐富了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並將其升華為別具新意的新概念。

作者村上春樹認為,人生孤獨,即使期望能平靜中度過一生,但命運總能以各種絕望的方式籠罩著我們。我們能做的,僅僅就是草草記下我們在廢墟中看到的一切,因為我們看到的與別人看到的不同。正如同卡夫卡說,「因為你和別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總之,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經死了,但你卻是真正的獲救者。」

村上春樹後期作品明顯探討善、惡、隱喻等主題。相較於此,我更喜愛"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對環境的描述方式,雖然有種壓抑、沉重、窒息、不自然的氛圍,反而更能襯托出,事實上這或許也就是我們平日生活的形式。至於要選擇成為流放到森林邊緣永無終止的世界末日,還是缺少心回到現實世界的影子,則是個人選擇了。

最近熱衷於3D列印,計畫模擬出世界末日夢讀所觸碰的獸骨


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

羅山林道南線輕鬆跑

繼上次探訪羅山林道北線後(連結),安排時間繼續探訪南線。與北線相比,南線的參考資料非常少,主要是因為北線始終保持車輛通行狀況,人車眾多,遊記等資料也多。南線則是因為二十年前某次坍方導致車輛無法進入,逐漸荒蕪,進入的人少資料自然闕如。只有少數登山社團記錄可參考(連結 連結 連結 連結)。評估後覺得安全無虞,決定以慢跑方式,獨自穿著運動服來探訪這廢棄林道。

羅山林道是民國六七十年左右伐木業盛行時所開拓出來,南線全長24.94公里,全線道路皆為碎石且狹窄。準備完畢約七點多。由0KM出發,林道沿著油羅山南側向東延伸。路況和天候都佳,適合戶外運動。

不久遇柵欄,管制汽車通行。後續路段都是輕鬆行走的狀態,此處原就是柳杉林密植區,行走其間,就像是穿行於樹傘之下,陽光在樹梢間洩漏而下,在地面形成搖曳光影。因為景致秀麗,或許有機會單獨帶空拍機來此拍攝。

2.6KM處向南可跳接至11.7KM,或許之後可一探究竟。

4.49公里後因為坍方,僅能容人通行,僅有少數登山客通過。呈現完全廢棄的狀況。一般來說,缺少重機械維護的林道,不可避免的,就會因為坍方的骨牌效應,變成更不容易通行,很快的就會被荒煙漫草侵占而被大自然回收。羅山林道南線自然難逃此規律,尤其是接近溪流地區,土壤鬆軟容易坍塌,原本路線消失後,就得爬上一段小坡才能通過。

上述崩塌較激烈路段外,更大部分是逐漸成長的原生樹種區,如殼斗科和喬木和藤蔓和蕨類和大型姑婆芋。他們逐漸侵蝕柳杉的地盤,讓森林變回它應有的樣貌。

四處橫生的枝幹與藤蔓漸多,加上對前方未知的不安,屢屢打斷原本跑步的節奏,跑沒多遠就放棄,最後更成了悠閒的獨自林間散步之旅。途經幾處往羅山和霞山登山口,看來都很有挑戰性。

9KM,林道在此跨越麥巴來溪迴轉往西。因為地處兩山腰大轉折間,平時或許容易通行的山溝,此時因為前兩天大雨溪水高漲。站在路基早已消失的小山坡上,舉目四望,河對面應是林道的位置被層層疊疊的林木遮蔽,無法確定正確位置,加上幾次嘗試下到溪邊不成後決定放棄,下次換穿健行裝備和防滑登山鞋後再來探訪。原路折回。

資料中提到登山客向上游探險


小溪春深處

根據資料,過這溪後,再行兩公里至11.7KM,就會遇到三叉路。

  1. 南往五峰工作站,也是南線原始路線。理論上再十幾公里就能銜接到霞喀羅古道的田村台警官駐在所,實際狀況不明,或許已被大自然回收。
  2. 東南往麥巴來山。
  3. 西北方,下切三百公尺至溪谷,再上升三百公尺接回南線2.6KM,形成小O型。

統計今日十公里處折返,總計走跑二十公里,體力消耗少,倒是這半荒半煙半蔓半草的路段上走走跑跑的另類經驗,留下深刻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