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校門口誇張帆布條反映的價值觀 是一直以來學校教育的寫照 |
女兒從國小畢業進入國中已有半年,半年來大小考試成績都不理想,始終在後段名次徘徊,但她態度又是不痛不癢,讓我疑惑不已。心想,世上怎麼會有不認真讀書、不努力準備考試的小孩呢?【笑】
我成長於台中市區,公立北屯國小畢業後,進入私立衛道中學初中部,再直升高中部,通過聯考進入醫學院、再由轉學考進政大、畢業後再考入台大。因為不是資賦優異的孩子,過程中多是靠填鴨式教育,也就是由打罵、考試、參考書和試卷,才累積出高分,進入理想的學校。所以,遇到女兒的狀況,自然而然覺得疑惑,想當年若考試成績不好,自責難過都無以復加了,怎還會要父母擔心?女兒卻說,她想試試看不讀書考試會是第幾名,讓我啞口無言,真是好大的差異。
為了讓她知曉學習的意義,也為了釐清自己對學校教育與學習的想法,我開始回溯自我求學歷程,並且嘗試和畢業多年後的人生經歷做個比對。
教育階段一:提升識字率。
其實,現代人習以為常的教育制度是近百年所特有,一百年前中國的識字率約為百分之五。以我爺爺為例,小時沒進學堂,長大後靠報紙才學得識字,看京戲才學得歷史典故,當時農業社會,對文化需求不高,技藝也是賴師徒口耳相傳流傳下來。
進入現代,各國為了爭一份產業與經濟的立足點,提升國民素質是很直覺的想法,將識字率作為對一個區域的人力資本價值的關鍵性衡量標準,認為透過學習,比較有機會在現代化及經濟成長中獲益。教育系統需要大改進,很快就成為人人都看得出的明顯事實,紛紛以國家力量廣設各級義務教育學校。
教育階段二:學校工廠化,將學生教導成同樣的程度,進入職場。
普遍社立的學校要如何運作呢?初期摸索階段,有人倡議學校的使命是讓學生能自由開發自身才能與興趣,並提供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及發展的環境。和現今華德福宗旨非常類似。
可是實際建立義務教育系統時,現實情況是,義務教育受教者眾,學生素質嵾資不齊,教育者並沒有辦法奢侈的給予年輕人自由發揮的餘地。還有當時正逢機器生產大躍進,工廠泰勒式標準化和大量生產的價值觀席捲全球。教育的使命是讓大批學生做好準備,以進入泰勒化的新經濟體工作。教育的目的其實和工廠產線一致,將原料(人才)丟進去,透過品質管理手段,大量產生可以使用的產品(投入職場)。在我父親的年代,台灣加工出口區盛行,大量優質勞工就是藉由九年國民教育所供給。
關於學校和工廠的關係。如果你站在新竹寶山路,看著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以及旁邊的科學園區,就能深深瞭解泰勒的含義。因為學校和工廠的建築幾乎一致,都有鈴聲管理時段開始和結束,每堂課時間長短一模一樣,學生在學校就可做好心理準備,切換到工作職涯。
在這個階段,為了教導學生成為可以完美地執行產業工作的勞工,教育體系的目標是把所有學生教導成同樣的程度,方法上則必須符合科學管理的中心主旨:以平均值為基礎,將所有的事物標準化。引入了年級、標準科目、標準教材教法等現在習以為常工具。
教育階段三:根據能力區分學生,考試領導教學。
晚近,隨著科學與統計更加成熟,教育體系更加完備,泰勒強調的平均教育被進一步改造成競爭型環境。因為專家們發現,有些人天生就擁有快速學習的大腦,這些學習力強的個人不僅能在學校嶄露頭角,也會在人生中發光發熱。相對而言,有些人天生就長了個遲緩的大腦,這些可憐人注定在學校裡吊車尾,而且終其一生都會活得很辛苦。所以學校應該根據年輕學子的能力將他們分類,以便有效率地指派他們適當的人生崗位。
如何辨識呢?套用品質管理的精神就是制定平均值,檢視學生與其偏離程度,簡單的說就是【考試】。而無數學子,從此就在考試制度下,受著永無止境的壓力。雖然考試評鑑強調公平與適才適性,但沒有一位家長願意接受自己小孩不如人,會輸在人生起跑點的事實。整體的氛圍就是要求學生【積極努力】、【超越自我】。
泰勒化的精神在汽車工廠裡可以得到絕大的成功,但是人和產品總是不同,工廠中的物品很容易扭曲塑造,但人是有自己思想的,更何況還是懵懂未知的少年和青少年。要怎麼讓人勉強自己接受型塑呢?典型的方式有兩種。
一、強調競爭和物競天擇的想法。不努力就會被淘汰,就這樣教育我們與同儕的比較,甚至自己跟自己比較,驅動向前。威脅利誘下,無止境的背誦、參考書、考試機器成為常態占據大多數年輕學子的黃金歲月。而過分競爭,過度學習,為些微分數錙銖必較,甚至被打被罵也是合理。
二、成績好,會被接受會被愛,老師的愛,父母的愛,同學的愛。為了獲得父母和師長的認可,考試成為一種交換,考差的時候難過,多半也是遠遠地感覺到,自己又離那股「終極的愛」更遠一些了吧。
這種壓抑且沒有顏色的青少年生活,三十歲後都還常常做著明天要考試卻還沒讀完的惡夢,真是恐怖的回憶。相信和我差不多年紀,經過相同升學主義至上長大的小孩,應該都非常的熟悉。
學校教育與我
而我,從小知道自己不是天資聰穎,很早就選擇全然接受這個體制,甚至將它內化成自我的一部分,就這麼一路兢兢業業、披荊斬棘到台大畢業,順利進入職場,當個白領受薪階級,或許可以說是這個體制的受益者。益發能體會這個體制的優點:對個人來說,能夠懂更多知識,更瞭解這個世界,並沒有壞處。對社會來說,產出高水準的人才和人力品質,投入社會發展提升產業與經濟,讓社會進入所謂開發中國家,更是很大貢獻。
即使如此,心中卻覺得哀傷。苦讀而來的課業知識,對我來說,只是外於我的武器,一種用來競賽、炫耀的工具,帶著它一路廝殺進到想進的學校,但也僅此而已。知識並沒有進到我的身體,讀得越多,限制反而越多。而且成長的黃金歲月,只有升學科目才重要,沒有人在乎如何培養道德、人格、感情這些真正我之為我的東西。
我甚至覺得這一生,其實就只是拚了命想達到平均值的一生,因為只要和別人一樣,甚至好一點,我就自認為是個成功的人。在接受這個體制的當下,我的獨特性就從那天開始消失。我從來不思考我的本性是什麼,精力都只安排在改變自己去吻合人為的標準,不曾真正的感受成長和求進取的喜悅。對於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善惡」的本質,完全不了解,因為根本沒有機會接觸。看似穩定的人生,其實十分荒蕪。但若從頭來過,又不知從何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