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小說集:海神家族


海神家族是本半自傳體小說,既然是自傳型式,不免會想探究作者背景,作者陳玉慧,是位持續投入文學和編劇創作的女性作家,出生於1957年,台中人。

作者父親是江蘇人,中國對日戰爭結束後,因緣際會來到台灣,短暫於軍中服務後,轉入公路局服務,中年捲入共諜案,出獄後隨解嚴後返鄉潮返回大陸探親,嘗盡人情冷暖後返台,從作者眼中看去,是位僅在乎自己私慾,毫無家庭觀念,不適合婚姻的失敗者。母親則因為從小失去父愛溫暖,還有操勞家計的壓力,情竇初開時便不顧家人反對和作者父親私定終身,婚後生活非常不順利卻無能為力,個性上,是作者一生想要避免的原型。

再往上一代看,外公是位皇民化台灣人,也是二戰期間首先響應台籍日本兵行列的理想份子,戰後經歷創傷症候群,更在228事件後消失。外婆是沖繩人,看似柔弱卻有堅強個性,隻身來台後,經歷各式苦難,成為一肩扛起家庭重擔的偉大女性。中間還穿插外公的弟弟延伸出三角戀情,也因為他台灣共產黨的身分,更故事更為糾結和充滿張力。

時代的動盪、複雜的環境,封閉了當時所有人的心靈,活著,若不是苟延殘喘沉默消極,就是像動物般以最自私的方式對待他人。

作者並未經歷這些,身為下一代人,當然是無辜的,但巨變後激烈的迴聲是沒有道理可言,仍是讓人震耳欲聾。頭腦清醒的人就會痛苦,心思敏感的人,對身分認同,破碎的家庭關係,感到莫大失望。作者選擇帶著苦痛的成長記憶遠離家鄉,在國外流浪漂泊半生,成為無根的人直到2009年,偶然機會盼到靈魂伴侶,促成她以文學型式探究家族歷史軌跡。

----

文章從作者自身逝去的夢,殘破的童年開始,透過回溯個人的尋根之旅,以三代女人為故事架構,完成家族的小歷史。橫跨了日治時期、國共戰爭、台灣接收後228與共諜案,各種歷史傷痕,單薄與病態的負面敘事,都成為她的養料。讓這本小說不只是家族祕辛,更牽引出時代、社會的現象

家族與國族命運交疊下,每個角色都那麼孤單,出走也成為一種不得不然,最後,作者在文章中更不斷的自我質問。為何悲劇性生命不斷被下一代複製而無法掙脫?為什麼被愛、被認同、被在乎的渴望始終不能被滿足?為什麼用盡全力去愛的人卻無法被接納?

這些宏大的問題,都是那麼難以回答。所以文章中總是不經意流露出憂傷的氛圍,和永無止境尋找失去家園的情景。

我個人對這些疑問,始終抱持著較為客觀的看法。從作者外婆隻身來台篹起,距今可能九十年吧,看似不遠,但那時的人,身份都是被安排好的,就像是蜂窩裡面的蜜蜂,完全是社會化的組織和結構,因為都被規範好了,根本沒有自由不自由的問題。

而作者父母這一代人,剛剛從前面時代轉過來,對「情愛男女」、「世代姻親」、「自我覺察」的能力很弱,加上環境劇烈變動,根本來不及思考,當然也就缺乏觀看自己處境的能力,更對家人和自我的調整非常陌生。

現代人觀照的疏離無家感與悲觀生命基調,大多是到了現代,因為社會結構改變才產生的議題。要在當時背景中尋找現代人重視的愛與關懷,無非是奢求。若能抱持中立且寬容的態度,才有機會看見那些已經逝去的肉體和曾經出現過的情感軌跡,也才能讓仍在繁衍著的我們,得到借鏡

----

相比於作者,我家族也有自身歷史。爺爺奶奶是江蘇人,一輩子不離開家鄉的人,因為對日抗戰跑到湖南生下我爸,外公外婆是距離更遙遠的河南與山東籍,也是因為戰亂,才有機會在上海相識生下我母親。若非姻緣,兩個完全不同家世的人,也不會在台灣海峽這端結婚生下了我,父母親相處方式雖然不像陳玉慧般負面,但也好不到哪去,因為這些關係,使我對這本小說特別有感應。或許哪天,我也能模仿作者,藉著書寫,解除些身上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