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散文集:一本書讀懂西夏

像風一樣消失了的草原民族 作者陳海波

因為想去青海騎單車,書架上看到西夏書以為有關聯就翻閱起來。在此之前,對西夏的瞭解,僅停留在天龍八部中虛竹的西夏公主夢姑,以及駱以軍小說西夏旅館的程度。翻著翻著才發現,西夏和青海湖八竿子打不著,雖然有些失望,但能趁機補充歷史知識,還能領略作者用較宏觀角度解讀西夏與蒙古關係,無形中開拓了自身視野。

西夏位於中國西部,也就是今甘肅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附近,屬於黃河中上游。自漢朝通西域後,此處就是漢族重點治理區域,並沒有讓党項族自立的可能性。直到唐朝末年,党項族首領拓跋思恭因助唐朝平亂有功被賜姓李,封夏州節度使,成為此區的割據勢力。宋初,國家政策對各地的治理態度是極權管控,導致雙方衝突加劇,當時領導者李繼遷無法和宋朝抗衡,避走漠北。

看似無望的建國路,卻因為遼的興起(907-1125)和北宋自我衰敗有了轉變,李繼遷後期,藉著與遼同盟和對宋不斷侵擾,逐步壯大了自己聲勢。

西元1038年,子嗣李元昊正式立國稱帝。此時的西夏,社會上脫離部落形態,轉型為以儒教和佛教為主的社會,內部積極練兵秣馬,外部則是利用各方衝突,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將國家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後幾場重要戰役讓宋朝不得不承認其獨立地位,爾後和宗主國遼對抗也告捷。形成從青藏高原到黃土高原,以夏州為中心的穩固政權。

西元1125年,遼被東方新嶄露頭角勢力金國所滅。在這之前,西夏就展現其靈活之姿,改與金合作,並趁機佔領遼西邊許多土地。根據歷史所記,這段時期,政治上雖有外戚專制與任得敬分國事件,社會仍然穩定,直到西元1206年,北方草原上蒙古帝國崛起,敲起了西夏的喪鐘。

面對強大的蒙古族,西夏沿襲以往策略,拋棄金國,改弦易轍聯蒙制金,並且金進行多年互相傷害的內戰。西元1225年,蒙古族成吉思汗完成貫通北方歐亞大陸的目標後,目光轉向南,首當其衝的就是西夏。經過兩年的血戰,蒙古於1227年攻破西夏首府中興府,結束190年西夏歷史。

後人對於一個曾經以鐵血征戰奮起又輝煌的王朝,二百年間就如煙花殞落,當然會覺得錯愕,就像是恐龍滅絕般,總想尋覓它滅絕的原因。作者對此的看法很特別,作者認為,西夏國力弱小,戰爭潛力有限,經濟基礎薄弱,從西夏所處的地理環境來看,西夏整體處於高寒地帶,大多是山丘、沙漠等不毛之地,僅寧夏平原和河西走廊是兩大農牧區,但區域仍太小。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西夏國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反之,新興且更具活力的蒙古帝國能征服四十多個國家,攻占數千萬平方公里的疆土,不是偶然。而西夏獨特的地理位置,河西走廊地區是連接西域和中原的橋樑,是由大漠進入中原的交通要道,也是蒙古進出南方的主要通道,蒙古族必定會由此向南延伸,在彼此實力相差懸殊下,被蒙古征服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不是其執行什麼政策就能避免的。

河西走廊南北都是高山

作者將國族興衰用較高視點重新說明的方式,讓我想到有篇文章(連結)將數千年來氣候的冷暖波動、乾濕變化與中國北方民族政權疆域南界的緯度變化三者關係後發現,無論是王朝的興衰,還是遊牧民族的階段性南下及其南遷的幅度,都與氣候的週期性變化及其變化程度存在著大體同步的共振關係。類似以科學或系統化方式研究歷史,未嘗不是個方向。

全書對西夏建國前後,如何在困境中,和敵人須以尾蛇,聯合強者打擊弱者,都有詳盡描述,更對金和蒙古的發展史做了生動說明。對從小僅受漢文化教育的我們,提供許多草原游牧民族的歷史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