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Reflection of Memories Part 2

阿公家是三層連棟建築的最邊間。一樓地坪約二十多坪,有客廳、臥室、廚房和浴室,二樓是三個房間,三樓是打通的雞舍。屋子旁是幾十坪的養雞場,四周為磚砌圍牆上以石棉瓦加蓋。圍牆外是水溝,另一側則是個雜草叢生的荒地。

生活起居都在一樓,尤其是中間臥室,我和阿公睡大床,印象中是睡靠牆壁側,阿婆睡小床。以前人喜歡用蚊帳,兩頂蚊帳立起,空間就變小變暗許多。隔壁是廚房,印象中我永遠坐在阿公旁邊,若有什麼好菜他都會夾給我。事隔多年姑姑們都還會覺得偏心不平。

阿公

阿公是民國二年人,籍貫是江蘇省吳縣,也就是現今蘇州市。自小失怙由母親葉氏撫養長大(還有位姐姐),孤兒寡母沒有田地狀況下,到大城市發展是唯一出路。十多歲離家到上海腳踏車行當學徒,我曾問過學些什麼啊,回答是,穿車輪條輻鋼絲,這在當時居然是個專業。

一般人當學徒可能就是一輩子,但阿公個性靈活,當時正逢機械化浪潮,摩托車開始流行,阿公抓住機會,硬是從腳踏車學徒轉做摩托車維修,累積幾年經驗後又因為國軍成立機械化部隊需要人手,慢慢踏進部隊後勤體系中,成為職業軍人。

對日抗戰時,後勤部隊在全中國移防,從我叔叔姑姑的名子就可見一般,大兒子(洪生)二兒子(洪馨)出生於湖南洪江,三女兒(寶珍)生於陝西寶雞,老四(台生)已經轉進到台灣了,老五永生(台南永康),老么寶珍(台灣)。

到了台灣落戶後,阿公急流勇退,拿了退休金做起養雞事業。雖然沒方法,但靠幾個孩子提供勞動力也撐起來了,年紀大後,停下了不賺錢的養雞生意,反而是靠養雞場土地賺了些錢。老年後,和大多數來台阿兵哥一樣,隨兩岸開放回到江蘇老家探親,並且長住十數年,人生最後階段回到台灣,在很孤單的狀況下去世。

阿公的生活習慣很特別,愛吃醃漬大蒜,睡覺總是脫光光,習慣是看報、打麻將、聽京戲,從不運動不忌口但也活到九十九高齡。個性上,靈活且不拘泥小節,永遠精力充沛且充滿幹勁,從他的眼中看出的下一代,也就是我,個性懦弱不敢衝,會覺得是扶不起的阿斗吧。最終,他在我生命中留下最深刻印象是,他八十歲時和我說,人活到太老朋友親人都去世,沒意思。九十歲時又說了一次,人活到太老朋友連親人的小孩都去世,形單影隻。深深影響我對生命的態度。

阿婆

印象中的阿婆像座山,總是沉默著。在她那年代,女人從生到死或許都不會離開出生的村子,只是正逢亂世,跟著當兵的丈夫四處遷徙甚至跑遍大江南北。來到台灣後,過著沒有任何親友終日勞動再也無法回到家鄉的生活,最後在台中新社洗衣服時,腦中風去世。

聽說我小時吃飯,阿婆會先在她嘴巴咬咬咬,咬爛後吐到湯匙再餵我吃,也因為她不識字,對我的照顧總是環繞在吃飽和不生病。

生活

屋中有張書桌,是我寫作業的地方。就像先前提到,父母從來沒管過我,雖然說是隔代教養,但阿公阿嬤沒有知識水平對我生活也是不曾聞問,從來都是自動自發,而課業成績也始終維持在中上,直到十二歲前,我都是過著類似獨自一人平穩的生活,沒有課輔和壓力,但也沒有新奇刺激。

生活範圍不大,能去的地方有限,家門口水溝是優先,這是座已水泥化的溝渠,寬度大概二公尺,底部是沉積多年的爛泥和累積的垃圾,當然也有許多大老鼠。天氣好時,蹲在河邊看身穿青蛙裝的人在溝中抓紅蟲。自己也會摺小紙船,由水溝涵洞這邊放下,快速跑到涵洞出口側等待小船流出,十次中有七八次小船會被垃圾卡住陣亡,難得成功時就很開心。

夏天時節颱風來襲水位暴漲,滾滾河水帶來許多竹竿、垃圾等等,往水溝深處沖去,有年大水淹過整個水溝溢上路面,汪洋一片,涉水上課時深怕掉入溝中被沖入深不可測的黑暗溝渠。

數十年後,整座水溝都被加蓋,完全沒了蹤影。當初看到神隱少女中白龍那段,就想起這條水溝。水溝向外有片竹林,印象中有蛇的記憶。再更遠處是大片雜林,但不曾過去。

房外雞舍是第二常去的地方,整片滿坑滿谷的雞充塞著,發出沒有任何規律的吵雜共鳴。幼小的我走進去,雞會自動與我保持距離,形成個完美的圓形,不論往左或往右,圓形都會以我為中心,四周向結界般形成空區。地上鋪著的厚厚稻穀殼,參雜著雞大小便後,有些結塊化,走在上面會有回彈力量,類似松葉或PU跑道。最有趣是幫雞打預防針,那時就會分成兩大區,隨手從一邊抓起一隻,打完後丟到另一區,因為空間有限,這結界無法形成,少數時候會被雞啄到。

屋內客廳邊角立著有左右拉門的電視,上面還有個大同寶寶,自己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傍晚時坐在前方看兩集卡通節目。印象中有無敵鐵金剛和恐龍救生隊和科學小飛俠。無聊時甚至看過一些小甜甜。客廳內還有撥盤式電話和要拉錘的老派時鍾。這些記憶中的印象,只能在眷村博物館才能見著了。

廁所鋪滿著圓形馬賽克磁磚和花磚,廚房則是簡單的白色方型磁磚鋪面,說到吃的東西,因為是養雞家庭,永遠有吃不完的病死雞(笑),料理方式都是滷製,黑黑大鍋中總是看不清究竟吃了什麼。其中最特別是雞蛋,當時常吃發展不完全的軟殼蛋,原因是殼軟怕破不適合運送,市場買氣也差,所以全進了我肚子。弔詭的是,現今這種雞蛋,反而是放在有機店中昂貴角落區。

屋後還有座燒木柴的灶,形式簡單體積也不大,中間放木柴,下方是灰燼,上面是阿基師炒菜用到超大型鍋子,煮水為主,用處是洗澡水、飲用水、也有燙死雞拔毛用。我喜歡坐在灶口,透過這水泥匡望著當中溫紅翻飛的焰,就像看卡通般,怎麼看都不厭倦。

約略六年級時,活動空間擴展到二樓以上,我常獨自坐在樓梯口,就這麼望著太平的方向,跨越過新聞處眷舍,以及空洞荒田後,甚至能看到遠山。我們家竈上冒著的裊裊炊煙是視線所及最高的標誌。首次,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湧上,但又不知該向誰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