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駱以軍擅長古典寫作。因為閱讀過他的"紅字團"、"遠方"、"西夏旅館"等長篇小說,也沉浸其中,想像中的"女兒"應該是延續此前風格。但看完後覺得詫異,不斷自問,我究竟看了什麼?
以前都覺得所謂小說,就是要有大而宏觀的故事架構,"女兒"小說的厚度的確達到大而宏觀,但是並無具體故事劇情,全由眾多微小的白描構成,每二、三面就是一個段落,且各章節之間沒有明顯聯繫,突然的切割和跳躍不斷中斷閱讀。
若是正襟危坐閱讀僅能讀個三面就分心了,所以到後期幾乎是睡前隨便翻開一頁讀到想睡著為止,對助眠非常有幫助,而且常有的情形是,看幾段才發現,啊,這先前看過了(笑)。一言以蔽之就是,"看不懂"。
類似段片式的寫作方式,藉由對結構性文字的反抗,讓作者以更自由的方式傳遞意念,在國外早有先例,當然不需要大驚小怪,就像是繪畫也有古典主義和印象派和立體主義等等的不同,誰說文學作品一定就是要有完整的故事架構呢。
橫豎都是看不懂,對內容也僅能大致猜測,占最多的是作者自身生命故事,以及他生活中接觸者轉述的故事(如按摩師),雖然被歸為私小說範疇,但內容都偏向男性的慾望剖析。同樣佔大篇幅是些坊間科普內容,可以說是對新時代知識體的描述,例如人工智慧和天文觀念或量子力學延伸概念,我想駱以軍應該不能掌握其內容,較多的是摘取其中時間空間維度切換時產生的意象美感。讀來,和對壽山石或是對佛經的描述相差無幾。
整體而言,這是一個由想像與自由意識所勾連出的世界,像是夢境和回憶的綜合體,充滿了細節,但完全沒有情節。文體上,個人認為,為了最大限度地展現自由意志,作者不惜在形式上破壞讀者的閱讀經驗,對此實驗精神,當然是給予高度評價。只是,自己實在是還沒準備好,接受這種文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