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部曲第一部:我們(Wir) 連結
- 三部曲第二部:美麗新世界
- 三部曲第三部:1984
"美麗新世界"是英國小說家赫胥黎於1932年出版的烏托邦故事,被世人歸為烏托邦三部曲的第二部。內容可概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描繪作者眼中未來世界的樣貌,第二部分則是探討人世間,是否真有"自由"的哲學問題。
烏托邦三部曲各有特色,"我們"算是引子,十年後的"美麗新世界"對烏托邦社會的內容提供了更詳盡描述,偏重對體制的介紹。至於第三部"1984"則討論系統如何控制群眾並且強化排除異己的殘暴手段,最具有戲劇張力。
"美麗新世界"認為"所謂社會"的目的,就是求穩定和求發展,為了達到這兩個目的,當然就是要排除"不穩定"的因素,並且從宏觀的角度規劃出"運作方法"。
- 社會分層,類似金字塔結構。共分為五層,由高層管理低層,每層的人數則是依次增加,各層人種依照職責履行義務,彼此相安無事。簡單的說,就是將人類社會,改造成類似蜜蜂和螞蟻的社會性動物。最重要的精神是分工合作,各族群和各人盡責的完成各自分內的工作。系統找出分配工作的平衡點,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工作,達到效率的最大化。
- 實做方法:首先揚棄家庭觀念,總人口和各階層的比例的維持全由系統控制,也就是孵化與制約中心。這裡赫胥黎引用了當時新穎的基因和代理孕母概念。
- 跨層級的改造:利用胚胎發育期生理和幼兒期心理的機制,塑造不同層級的人格特質。
- 同層級的改造:方式一,消除引發忌妒的原因。宣揚人與人彼此互屬,包括性關係。方式二,重新定義成功,宣揚個人存在的目的全為組織。
- 如果還覺得慾望無法滿足,就使用感覺電影和索麻。
赫胥黎不只是描繪出社會的樣貌,更參考當時最先進的科技知識及管理學大量生產的概念,提出了看似可行的作法。雖然是九十年前的著作,現在讀來,並沒有違和感。甚至會覺得,這樣的世界或許真有可能實現,且活在其中也很好的感覺。
最近看到文章 連結 |
類孵化中心 連結 |
就在我們逐漸接受作者建構的社會時,劇情急轉,一位體制外的"野人"突然進入這個系統,並且用嶄新的眼來幫讀者重新審視這看似正常但實際扭曲的社會。也就是"幸福與自由"的討論。摘錄"野人"與"執行官"對話如下。
“But I don’t want comfort. I want God, I want poetry, I want real danger, I want freedom, I want goodness. I want sin.”
"In fact," said Mustapha Mond, "you're claiming the right to be unhappy."
"All right then," said the Savage defiantly, "I'm claiming the right to be unhappy."
雖然書名有些反諷的意味,我認為赫胥黎對於世界該怎麼演進並沒有特別定見。他想強調的是,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還是要讓我有選擇的權利,也就是選擇的自由。關於選擇這個主題,後世經典如MATRIX駭客任務就是圍繞這個概念展開。只是西方人因為特別強調"自由",不能選擇就代表沒有自由,結論就是不好的系統。所以"野人"注定被邊緣,被時代輾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