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越嶺道,副標題,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作者:徐如林 楊南郡。兩位作者長期耕耘台灣山岳古道考察,此為繼能高越嶺和浸水營越嶺後,又一重要文史典籍。
內容如副標題,先介紹合歡越嶺道範圍及其山岳背景資料,以及描述在這片大地上活動的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生活方式。接著是時間移轉,詳列日本自清國手中接管台灣後,此地族人(外太魯閣)與政府的衝突,以及間隔數年後,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強力推動的理番政策,藉由戰爭迫使內太魯閣族全數歸化的來龍去脈。書後段則是繼續依照時間軸線,介紹戰役後的合歡越嶺道如何從蠻荒之地轉為登山勝地,掏金基地,以及國民政府來台後中橫公路。全書內容豐富,以下僅紀錄內太魯閣族有關資料。
內太魯閣族地理位置,西起大禹嶺,東至天祥,南為奇萊東陵,北是畢祿山和羊頭山,區域中有立霧溪上游和中游,原住民居住在河流台階地上,世代以狩獵方式維生。因為四周全是高山峻嶺,幾乎過著與外界隔絕的生活方式,渾然不知外界漢人、日人政權交替,更不知台灣總督率萬人大軍要來弭平他們。書中描述,族人對於日軍為何進犯完全摸不著頭緒,更不知如何交涉,只能眼睜睜看著事態發生。
反觀總督這邊,自從1895年開始治理台灣,經過十多年的整治,已進展到需要建立威信和方便資源開發階段,弭平原住民族已經是不得不的舉動,也因此有了1914年的太魯閣戰役。戰役時間約三個月,但雙方實力差距過於懸殊,戰事呈現一面倒的狀況。結局是內太魯閣族被強迫遷徙至平地並接受混居安排,等同實質滅族。所以,今日由大禹嶺至天祥的中橫公路上,只見榮民和果園,不見任何原住民。
如果兩個群體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實力代差,這時候,我是要毀滅你、還是要拯救你,都全看我自己的心情。歐洲人在大航海時代虐殺各地土著如此,日本人在台灣推行的理番政策,完全以鎮壓討伐為主,也是相同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