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國小牆壁的logo |
三月上旬某周末,和公司同事大C、JIN哥三人走淡蘭古道北路,作為四月日本健行的行前訓練。行程設定為兩天一夜,由瑞芳起,經九份、燦光寮、牡丹,夜宿貢寮。次日早起,翻過草嶺古道抵達終點大里天公廟。實際走起來,覺得距離適中,更重要是氣候宜人,圓滿完成。
[瑞芳至九份]:清晨由新竹火車站出發直達瑞芳,出站後往東走十分鐘就是河邊,也就是基隆河上游。沿著河堤向上游慢慢走,快要到員山子分洪道前北轉上芋仔潭古道,除竹林外無特殊景緻。
基隆河旁山路 |
芋仔潭古道 |
接著是通往九份的琉榔路(連結),全線筆直無休息處,是考驗腳力的好所在。"琉榔"是"流籠"的台語譯音,也就是說這道路原本是為流籠設計的軌道,所以才會如此筆直,也說明了為什麼途中會有山洞。
古道盡頭是個平台,昔時是物資轉送集中地,如今成為觀山觀海絕佳地,向外可遠眺和平島、基隆嶼甚至是更遠處的外木山。向內可飽覽侯硐、瑞芳山巒起伏。
後段道路平緩,但走著走著旁邊山壁不時會出現空洞,有些則放置著骨灰罈,看到石洞裡一個個無主骨甕,覺得有點驚悚。JIN哥說基隆山登山口附近也是這種景致。料想是掏金熱潮時,單身漢來這尋夢,孤家寡人客死異鄉後,任由人草草處理簡單堆放在這,不勝唏噓。
山壁骨灰罈 |
繁花盛開的鄉間民宿 |
[九份至燦光寮]:疫情後的九份比想像中熱鬧,尤其有許多日韓籍的遊客,揹著登山裝備的我們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只在阿妹茶樓用簡餐後就繼續行程。(類似九份的畫面和音樂 連結)從歷史來看,古道開發時期約為1800~1900百年間,對比於1892年才發現金礦,當時的九份應該僅是小的補充站。
由大眾廟後方經過樹梅坪古道慢慢爬到高點,此處有180度視野,登高望遠,基隆山和無耳茶壺山盡在眼前。
後續的草山戰備道和燦光寮古道大致與樹梅坪等高,此地為迎風面所以只有芒草和灌木叢。
[燦光寮至牡丹]:翻過稜線進入背風面後,景色完全不同,東北季風帶來的充沛雨量造成豐富的徑流、青苔以及多樣的蕨類植物。此行雖沒有看到著名雙扇蕨,但沿途林木茂密,如此自然原始景象,行走其間,讓人感到與自然的連結。
[牡丹至貢寮]:都是柏油路面(環島走路連結)。傍晚經過雙溪在便利商店用餐,時間允許下繼續走向貢寮。夜晚的貢寮顯得格外荒涼,夜色中,三人躡手躡腳在活動中心附近搭帳,快速入睡。
雙溪 |
[貢寮至草嶺古道]:次日上草嶺古道,經過歷史古蹟雄鎮蠻煙和虎字碑。淡蘭北中南三路,北路開發最早,1796年吳沙開墾宜蘭平原就是由北路進入宜蘭(隆嶺,非草嶺)。隨著雙溪、貢寮開墾者增加,以及山區原住民向南遷,路線逐漸由北向南移動,例如西端由猴硐翻金字碑到牡丹,東端從隆嶺改由遠望坑翻過草嶺。路線南移可以有效縮短兩地間通行路程,加速流通,也是後續中路和南路開發的主要原因。
雄鎮蠻煙 |
虎字碑 |
我們常說,路是人走出來的。淡藍古道完整印證先民為求生活踏出的印記。滄海桑田,過往路線如今成為都市人踏青去處,雖然唏噓但也是歷史必然,行走其間,除了欣賞自然與人文風光,期望更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精神。
遠眺龜山島 |
四月要出發去東海自然步道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