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閱讀筆記:鱷魚手記 蒙馬特遺書

邱妙津的鱷魚手記,是台灣同志文學濫觴,描繪她和初戀水伶從相識到結合到分手再反覆的心境轉折。從文字中看來,起初她就清楚自己對水伶的愛意,只是礙於水伶僅將邱妙津視為避風港,水伶並無涉戀情,所以她只能強壓抑住這份感情。也就是說,邱妙津很早就意識到自己的性別取向且只是在等待著對方回應。

又過半年,水伶終於意識到邱的需要,或許是因為習慣此種依賴關係,也可能單純怕孤單,水伶抱持著"獻身"的態度,勇於"嘗試"在當時還被視為禁忌的同性戀情。對於水伶的轉變,邱的反應很微妙,並不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反而是選擇逃離。我們無法探究原因,但對水伶來說,從此造成了心理傷害。

大學畢業後,邱遇到第二任女友"絮",兩人不論是生理或心理上都有準備,不再有躲貓貓之類磨合期,直接發展為成熟的伴侶關係。邱也將"絮"認定為終身伴侶。參考蒙馬特遺書內容,兩人關係時間表如下。

  • 1991年大學畢業
  • 1992年9月與絮開始交往
  • 1992年12月邱至法國學習語言
  • 1993年9月邱進入第八大學
  • 1994年6月絮到巴黎與邱會合,兩人共同生活
  • 1995年2月兩人同回台灣
  • 1995年3月邱單獨回到巴黎
邱與"絮"經歷了3個月的熱戀,享受愛情的美好、之後是1年半的遠距戀愛,8個月的婚姻生活。不過,如眾所知,後期兩人關係逐漸產生摩擦,兩地相隔更讓事情越發混亂。
  • 1995年3月邱發現絮背叛她,之後邱沉溺在被背叛的痛苦折磨中,情緒起起落落無法自拔。
  • 1995年6月自殺

邱的才氣縱橫是無庸置疑的,只要讀過鱷魚手記和蒙馬特遺書都會贊同。而有才華的人心靈起伏都很大,對善、惡、美、醜的感受程度都與我們凡人不同。對她來說,純粹的愛,就是全部,這無關是否同性,我們將她標記為同性文化的先驅、旗手,在她眼中看來根本無聊至極。反而遮蔽了這為求愛而生的靈魂,那麼燦爛如花的生命。

想要問問你敢不敢 像你說過那樣的愛我 想要問問你敢不敢 像我這樣為愛痴狂

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閱讀筆記: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1. 三部曲第一部:我們(Wir) 連結
  2. 三部曲第二部:美麗新世界
  3. 三部曲第三部:1984

"美麗新世界"是英國小說家赫胥黎於1932年出版的烏托邦故事,被世人歸為烏托邦三部曲的第二部。內容可概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描繪作者眼中未來世界的樣貌,第二部分則是探討人世間,是否真有"自由"的哲學問題。

烏托邦三部曲各有特色,"我們"算是引子,十年後的"美麗新世界"對烏托邦社會的內容提供了更詳盡描述,偏重對體制的介紹。至於第三部"1984"則討論系統如何控制群眾並且強化排除異己的殘暴手段,最具有戲劇張力。

"美麗新世界"認為"所謂社會"的目的,就是求穩定和求發展,為了達到這兩個目的,當然就是要排除"不穩定"的因素,並且從宏觀的角度規劃出"運作方法"。

  1. 社會分層,類似金字塔結構。共分為五層,由高層管理低層,每層的人數則是依次增加,各層人種依照職責履行義務,彼此相安無事。簡單的說,就是將人類社會,改造成類似蜜蜂和螞蟻的社會性動物。最重要的精神是分工合作,各族群和各人盡責的完成各自分內的工作。系統找出分配工作的平衡點,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工作,達到效率的最大化。
  2. 實做方法:首先揚棄家庭觀念,總人口和各階層的比例的維持全由系統控制,也就是孵化與制約中心。這裡赫胥黎引用了當時新穎的基因和代理孕母概念。
  3. 跨層級的改造:利用胚胎發育期生理和幼兒期心理的機制,塑造不同層級的人格特質。
  4. 同層級的改造:方式一,消除引發忌妒的原因。宣揚人與人彼此互屬,包括性關係。方式二,重新定義成功,宣揚個人存在的目的全為組織。
  5. 如果還覺得慾望無法滿足,就使用感覺電影和索麻。

赫胥黎不只是描繪出社會的樣貌,更參考當時最先進的科技知識及管理學大量生產的概念,提出了看似可行的作法。雖然是九十年前的著作,現在讀來,並沒有違和感。甚至會覺得,這樣的世界或許真有可能實現,且活在其中也很好的感覺。

最近看到文章 連結

類孵化中心 連結

就在我們逐漸接受作者建構的社會時,劇情急轉,一位體制外的"野人"突然進入這個系統,並且用嶄新的眼來幫讀者重新審視這看似正常但實際扭曲的社會。也就是"幸福與自由"的討論。摘錄"野人"與"執行官"對話如下。

“But I don’t want comfort. I want God, I want poetry, I want real danger, I want freedom, I want goodness. I want sin.” 

"In fact," said Mustapha Mond, "you're claiming the right to be unhappy." 

"All right then," said the Savage defiantly, "I'm claiming the right to be unhappy."

雖然書名有些反諷的意味,我認為赫胥黎對於世界該怎麼演進並沒有特別定見。他想強調的是,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還是要讓我有選擇的權利,也就是選擇的自由。關於選擇這個主題,後世經典如MATRIX駭客任務就是圍繞這個概念展開。只是西方人因為特別強調"自由",不能選擇就代表沒有自由,結論就是不好的系統。所以"野人"注定被邊緣,被時代輾壓。

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閱讀筆記:女兒


作者駱以軍擅長古典寫作。因為閱讀過他的"紅字團"、"遠方"、"西夏旅館"等長篇小說,也沉浸其中,想像中的"女兒"應該是延續此前風格。但看完後覺得詫異,不斷自問,我究竟看了什麼?

以前都覺得所謂小說,就是要有大而宏觀的故事架構,"女兒"小說的厚度的確達到大而宏觀,但是並無具體故事劇情,全由眾多微小的白描構成,每二、三面就是一個段落,且各章節之間沒有明顯聯繫,突然的切割和跳躍不斷中斷閱讀。

若是正襟危坐閱讀僅能讀個三面就分心了,所以到後期幾乎是睡前隨便翻開一頁讀到想睡著為止,對助眠非常有幫助,而且常有的情形是,看幾段才發現,啊,這先前看過了(笑)。一言以蔽之就是,"看不懂"。

類似段片式的寫作方式,藉由對結構性文字的反抗,讓作者以更自由的方式傳遞意念,在國外早有先例,當然不需要大驚小怪,就像是繪畫也有古典主義和印象派和立體主義等等的不同,誰說文學作品一定就是要有完整的故事架構呢。

橫豎都是看不懂,對內容也僅能大致猜測,占最多的是作者自身生命故事,以及他生活中接觸者轉述的故事(如按摩師),雖然被歸為私小說範疇,但內容都偏向男性的慾望剖析。同樣佔大篇幅是些坊間科普內容,可以說是對新時代知識體的描述,例如人工智慧和天文觀念或量子力學延伸概念,我想駱以軍應該不能掌握其內容,較多的是摘取其中時間空間維度切換時產生的意象美感。讀來,和對壽山石或是對佛經的描述相差無幾。

整體而言,這是一個由想像與自由意識所勾連出的世界,像是夢境和回憶的綜合體,充滿了細節,但完全沒有情節。文體上,個人認為,為了最大限度地展現自由意志,作者不惜在形式上破壞讀者的閱讀經驗,對此實驗精神,當然是給予高度評價。只是,自己實在是還沒準備好,接受這種文本。

2022年7月24日 星期日

游目騁懷:劍龍稜


劍龍稜
   
基隆山

久聞劍龍稜大名,今日得見真是不虛此行。站在陡峭大石,360度全景視野就在眼前,恣意縱目四望,舒展胸懷。卓然存在於天地之中。

登百岳時,雖然也能登高望遠,但劍龍稜的登高卻因為是由海平面直接就拉上高崗,身體自然能想像著,如大鳶般可直上直下的快意。且今天雲朵不知跑去何方,全是滿滿的藍,連結著眼下的海,藍成一片,讓從沒見過的萃綠都顯得渺小。這純粹的綠讓我想起連建興的畫,好幾次。

高處四望,從遠方的基隆嶼、基隆山、九份、金瓜石、水湳洞、鼻頭角等,都因為常到訪可謂如數家珍,特別能引起共鳴。


登劍龍稜的路線很多,早期是由下圖中半屏溪出海口附近起登,延著溪的東側向上走不久後過溪直上叉路1,相比其他路線這條最簡單,但有觸法疑慮。有道是山不轉路轉,熱心山友因此開發出最右側南雅漁港循東側新路,但又因跨越私人土地而禁行。山不轉路繼續轉,終於轉出了今天這條,路徑稍長但完全合法路線。

來源

我和公司同事JIN哥倆人,由漁港起,沿著向西的階梯步道慢慢晃上南子吝山欣賞風景。


南雅漁村


基隆山

由南側下山,繼續往南邊走,抵達叉路2,之後就是下降、過溪、再上攀接到叉路1。


叉路1後就是劍龍稜,遠看暴露感非常重,但真正有危險的也僅有三處,其餘多半是在稜脊左下方一兩公尺處,扶著大石就能通行。

當天氣溫飆高,JIN哥身體極度不適,走走停停,甚至出現中暑現象,但至此也騎虎難下,只能緩慢前進。通過318峰(標高318公尺)後是地勢反而更陡峭,終於抵達555峰,此處有平台和樹蔭,一位山友鋪著地墊在午睡,像極了以天地為家的隱士。聽其談吐不凡,原來是金瓜石附近專業導覽員(王山??),在他幫助下,我們由黃金洞方向至二洞處接回到無耳茶壺山登山口。結束這次旅程。

單純評價這路線,因為沒有小黑蚊要大推。下面是幾個延伸的計畫。

  • 和軟腳家人來,但到南子吝山即可,順便看南雅奇岩。
  • 秋天來看芒草,順便空拍。
  • 探索到鼻頭角路線,連結
  • 車停勸濟堂,單獨走茶壺山和半屏山繞個圈回來,看礦坑。
  • 草山戰備道。


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Reflection of Memories Part 5

中學就讀私立衛道中學,在當時,只有兩種人會希望小孩讀私立中學,一是有錢人,原因是私立中學學費是公立的十倍,二是認為私校管教嚴格,孩子不會變壞。我是屬於後者,而十倍的學費怎麼辦呢?因為父母是軍公教身分,有高額的教育補助費,可以補足些差距。

相較於國小,中學的記憶較完整,記得入學當天,踏入校門就被寬敞的校園和建築鎮攝,前往教室的路上,兩旁是高大的樹木,腳下則是光可鑑人的地板,呼吸都不敢太大力。進到教室找到自己位置,則是專屬自己的木書桌,厚厚一疊課本放上去,很有威嚴。



導師是女老師,林美貞(連結),別看她個子嬌小,處罰學生時完全不會留情且從不顯疲憊。她負責的英文科是我最弱的科目,因為成績不好,常常中午被叫去教師休息室寫考卷,厚厚一本柯旗化新英文法真是無止進的夢靨。只可惜至今英文都沒好過。

國文老師顏麗麗,因著古典美女氣質,成了我們這些初生之犢集體性幻想的對象,哎,小男生啦。課葉部分,不論是課本相關或是補充知識,顏老師的課讓我受益最深。從小,我都只是懵懵懂懂知道些是晴,透過老師說明,開起"知識"這扇窗戶,原來事情是有很多面相,而不是單一解釋,藉由唐詩宋詞,也能看到世間的美。

其它科目,例如生物課是我強項(不然怎麼上醫學院,笑),教到遺傳學時,好像是舌頭能不能捲成圓形這類小事,因為自己和爸媽不同,還想像著自己不是他們親生的。地理老師,是師大應屆畢業生,眾多老師中最年輕的,同樣引起學生的騷動。體育游泳課,吳樹平老師糾著一群小朋友在泳池的記憶也像是昨天。

私校生活,全以課業為中心,成績不好直接在課堂上就用藤條體罰,規則只有一條。退步一分就打一下,即使是從一百分考成九十九分也是如此,是現代年輕人無法想像的嚴苛環境。自己不是聰明的小孩,但上課有專心聽,回家都寫作業,考前該抱的佛腳一定抱,就在這種有點痛苦又不會太痛苦的狀況下,也是維持在十幾名的程度(全班五十多人)。屬於不會受注意,但也不會被放棄的中間層。某種程度來看,也算是得利的一群。但若能回到過去讓我自由選擇,我不會選私校。

私校的特色是封閉且同質性高,教育方針不覺得學生該有自己的想法,最單純方式就是要學生全盤接收。身邊同學,每個都是和我類似的乖乖牌,誰也沒有自己的想法,國一時少數幾個特殊的學生,到了國二都自動轉學離開。

長期缺少思考能力狀況下,就會習慣接收權威的意見。泯滅自我思考機會。我常想著,若當初就讀的是雙十國中,當然人生的路會截然不同,但在人生最重要的青少年時期,過著無差別化,只在乎考試分數和班級打掃排名第幾名這類事情,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