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 星期三

閱讀:藝術的故事(上)

老婆研究所的教科書,適合看太多無腦短視頻後轉換心情閱讀,對於七十多年前就有如此專注於流派的概念,依照風格、趨勢和時期分類作品將有助於我們理解作品。我也以此為基礎,繼續將一些還能看的懂的流派作品合成這篇。

直覺能懂

從洞穴人時代開始就留有原始人對獵物的描繪,隨著時間進展,各種作品陸續出現,這可以參考藝術的故事一書。主要特色就是一眼就能辨識作品的內容。繪畫的原因大多因為工作或宗教。歐洲博物館內都是這類作品。

巴洛克繪畫

巴洛克繪畫在1600年左右開始形成氣候,在整個17世紀到18世紀初的藝術界都有較大的影響力。其作品特徵為富有豐富而濃重的色彩和大面積的陰影。與之前的文藝復興繪畫不同的是,巴洛克畫家們更喜歡描繪衝突激烈的場景。委拉斯凱茲、卡拉瓦喬[1]、倫勃朗[2]、魯本斯[3]、普桑[4]和弗美爾[5]都是著名的巴洛克畫家。明暗對照法使他們最常使用的繪畫技巧之一。林布蘭特倒牛奶的女孩,非常注重光影,而光影也就是攝影的基礎。

音樂巴洛克時期

音樂存在於每個已知的文明。世界上有人類的地方,便有其不同形式的音樂。音樂最初的用途記載語言、鼓舞士氣。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形式。
在歐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慣指的時間是十七世紀以及十八世紀上半葉(約1600年-1750年)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建築與音樂,上接文藝復興(1450年-1600年),下接古典、浪漫時期。
巴洛克的特徵是精緻細膩的裝飾及華麗的風格。這主要因為巴洛克時期是貴族掌權的時代,而這也直接影響了音樂家的創作。在這個時期,音樂的發展無論在樂曲的風格、形式與構造等也不斷地在發展和演變,新、舊不同風格明顯地同時並存並進。許多新的作曲技法也被拿來實驗和改良,所以巴洛克時期產生了許多新的曲式,例如聲樂曲有歌劇、清唱劇及神劇;器樂曲則有奏鳴曲、組曲及協奏曲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歌劇的出現。一般相信現存最古老的歌劇是於1600年上演於意大利的佛羅倫斯,所以「巴洛克」也就是歌劇誕生的這一年,成為了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分界點。
除了極盡奢華外,巴洛克音樂的特點還有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並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通奏低音及即興創作也是巴洛克的重要部分,而複調音樂仍佔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總結分析如下:
1. 弦律方面:樂句短巧簡明,多為四或八小節的樂句。曲調明白而變化豐富多樣。
2. 節奏方面:速度與節奏的變化單純統一;大部分是明顯易懂的節奏。
3. 和聲方面:在對位變化中的和聲,仍以大、小調的和弦感為主;大、小調的感覺很明確。
4. 組織方面:管弦樂曲(特別是當時的協奏曲)裡,一小獨奏組與一室內管弦樂團彼此對比的演奏方式較多;有著明確的強、弱對立特色,也使得音樂靈活明艷。
5. 協奏風格方面:首推協奏風格;不同工具的同時出現,如樂器或是人聲,或對另一工具的同時交替出現,如人聲樂器對立,或獨唱(奏)與全體對立的技巧處理方法。
6. 數字低音:當時的聲樂曲或合奏曲,主要由風琴、大鍵琴或魯特琴等低音樂器來演奏低音聲部;常用數字或記號來標示這些低音的上方應該演奏出什麼合聲。
巴洛克時期的大音樂成就,在於它總結了西洋音樂史過去千年以來的音樂發展,並為後世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所以巴洛克時期也是西洋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之前談及過的「音樂之父」巴哈(J.S. Bach)和《四季》作曲家韋瓦第(Antonio Vivaldi),也是巴洛克時期著名的作曲家,巴哈的賦格曲集更是其中複音音樂的表表者。(連結)

音樂古典時期

古典時期音樂指的是約1750-1820年這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Viennese School),是西洋音樂史上最短的一個時期。在巴哈時代一過去,便進入了「古典時期」,所以古典時期就以巴哈逝世的1750年作起點。此外,因為貝多芬晚期的作品顯示出浪漫式的傾向,所以古典樂派就以1820年作終點。不過,雖然巴洛克與古典時期是以1750年為分界點,但是古典風格的形式,不像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以1600年為分界點那麼清楚,一般來說,從1740年至1770年左右是古典風格形成的一個過渡時期。

古典時期的音樂追求的是調性與曲式,而「古典」(Classic)這個名詞來自於拉丁文的Clasicus,最早是指「屬於納稅階級的人」,而後則轉變為「模範的」意義,可能因此被用來泛指此一時期之風格吧。古典時期音樂承繼巴洛克音樂的發展,不過與之前的巴洛克時期以及之後的浪漫樂派時期相比較,的確予人有相當明顯的差異。古典樂派的音樂通常都給聆聽者一種單純、明朗、優美、均衡的印象,跟巴洛克時期音樂華麗而且樂風複雜,以及浪漫時期音樂強調作曲家個人情感的宣洩,完全不相同。古典時期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古典樂派的樂句工整,八小節一句為最常見的特色。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則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另外,古典時期在樂器上有著革命性的發展,其中最了不起的是鋼琴的發明。巴洛克時期最通用的鍵盤樂器是大鍵琴,但是大鍵琴難以表現強弱,在樂曲對強弱奏要求越來越明顯之時,大鍵琴早已不敷使用,鋼琴遂應運而生,此一新樂器在貝多芬手上發揚光大,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而且,這時期的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再者,數字低音是巴洛克音樂的特色之一,然而巴洛克時期一結束,數字低音這個名詞也跟著走入歷史。到了古典時期複調音樂已鮮為人採用,這時幾乎已是主音音樂的天下了。主音音樂的樂曲通常是由一個聲部來擔任主旋律,而由其他聲部來擔任伴奏。作曲家們對於和聲伴奏的部份,已不再像巴洛克時期是用數字來表示,然後再由數字低音的演奏者來即興發揮。這時期的作曲家對於曲調的和聲部份皆已完整寫出,並且安排各種樂器來擔任,以增加不同音色的變化。

樂句「漸強」與「漸弱」表現法亦開始使用,今天一般人可能對於樂句漸強與漸弱的表現方式已習以為常,但這種表現方式是從古典時期才開始的。在複調音樂的時代,由於複調音樂著重的是每一個聲部地位均相同,各聲部必須保持均衡,所以不容易有強弱差別很大的表現。即使是巴洛克時期的主調音樂,雖然也強調獨奏部與伴奏部之間力度上的強弱交替,以產生樂曲明暗的變化,但是巴洛克時期樂句強弱的對比,是以明晰的台階式表現的,當時的人還沒有將樂句塑造成「漸強」或「漸弱」的概念,所以說樂句漸強與漸弱的表現手法,是從古典時期才確立的。除此之外,古典時期的音樂特色大概總結為以下幾點:

1) 形式上要求統一、均衡、明晰、精緻;

2) 曲式高度發展,奏鳴曲式更是達到顛峰;

3) 音樂趨向較清楚的樂句,而非巴洛克時期綿延不斷的長旋律線;

4) 主音音樂的題材與風格勝過當時的複音音樂;

5) 開始使用分解和弦作伴奏形式,名為「阿爾貝堤低音」(Alberti Bass);

6) 有了主題對比的新觀念;

7) 對裝飾音加以限制;8)微差式的力度取代了階梯式的力度。

古典音樂時期早期迎來了曼海姆樂派,它對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發揮了深刻的影響力,並經由他影響了隨後的歐洲音樂;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是古典音樂時期的中心人物,他在所有範疇的非凡度及產生的變化定義了我們對這個時間的感覺;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則是過渡性作曲家;然而,他們均擴展了時下的流派、形式、甚至是音樂的功能,將音樂引領到浪漫時期,是古典時期的代表人物。(連結)

繪畫印象派


印象派特色是筆觸質樸、構圖寬廣,構圖著重對光影的改變與時間的印象,常以生活中平凡無奇的事物為描繪的對象。(代表人物:莫內、馬內、雷諾瓦、竇加。)

大學時期很喜愛印象派作品,還記得當時和老婆完成一份報告,Sisley(連結)。

繪畫點描

用超粗的彩點堆砌,進而創造整體形象的表現手法,原為藝術批評家對當時繪畫流派的諷刺,後自成一個流派,並被稱為新印象主義、分色主義。(代表人物:畢沙羅、秀拉。)

繪畫新藝術風格

此風格最明顯的特性是作品充滿活力,由波浪型和流動的線條展現出有機型態的美感,由於畫作常描繪女性並以花草為背景,因此亦被稱為柔性藝術。(代表人物:慕夏、克林姆、高第。)

繪畫野獸派

畫風強烈、用色大膽是此派最大特色,不再講究透視和明暗、放棄傳統遠近比例與明暗的作畫手法,採用平面化的構圖。(代表人物:亨利‧馬蒂斯、安德魯‧德朗、勞爾‧杜菲。)

如果硬要塞入,覺得兩組插畫有類似風格

大海的一天插畫本(連結)

木直牛勿高山創作(連結)

音樂浪漫時期

浪漫時期的音樂(Romanticism Ages,A.D. 1820-1900)- 浪漫時期古典音樂,想像與幻想所佔的地位,比古典時期重視的平衡、形式、品味更為重要,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更為寬鬆的音樂形式,包括交響詩、各類形式的鋼琴樂作品、藝術歌曲和歌劇等。在這個時期,受人注目的不只是作曲家,演奏家的地位提昇,鋼琴家如蕭邦、李斯特,小提琴像是帕格尼尼等,在歐洲各地都受到歡迎。浪漫時期的音樂風格大致如下:

  • 弦律方面:樂句已非固定的四或八小節模式,而且樂句的長度都有相當大彈性。
  • 節奏方面:節奏多樣化且複雜。為能製造出高潮迭起的效果,運用不規則的節奏;樂曲的速度並不保持一定,作曲家在新的樂段出現時,可重新標示速度。
  • 和聲方面:和聲成為音樂呈現最為重要的一部份,大、小調調性的感覺雖然存在,但是因為經常的轉調而被淡化。
  • 結構方面:雖然曲式仍被採用,但是在浪漫主義思潮的鼓動之下,曲式多已脫離了原有的結構,而也有作曲家開始為作品加註標題,更有不少新的樂曲名稱出現。例如敘事曲、詼諧曲、交響詩、幻想曲、即興曲、藝術歌曲等。

人物

  • 韋伯:魔彈射手序曲
  • 舒伯特:魔王、野玫瑰
  • 孟德爾頌:乘著歌聲的翅膀
  • 舒曼:兒時情景
  • 蕭邦:小狗圓舞曲、華麗的大圓舞曲(連結
  • 李斯特:愛之夢
  •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 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5號(連結)

繪畫表現主義

在表現手法上運用反自然主義的形式與色彩,以混亂、醜陋、扭曲,取代秩序、美感與均衡,藉由摧毀穩定與安全的事物,表現現實生活面的扭曲、恐懼,從精神上吸引觀畫者的注意。我們熟悉的孟克《吶喊》也與表現主義有淵源關係。(代表人物:藍騎士、僑社。)


藝術概念:仿真

攝影的特性是所見即所得,能夠忠實呈現當下,因此可看作是完全的仿真。

  • 風景重現:
    • 電腦桌布
    • 小林伸幸:萬神之森展(連結)
    • 上帝視角
    • F64
    • 火炎山空拍(連結)
  • 人物重現:自己各時期自拍照
  • 建築重現:費雪夫婦
  • 廣義陳述:攝影就是紀錄瞬間,光影變化,老婆作品很多這類型
與攝影有關資訊,

除此之外,還有幾種類型是似真又不是真

繪畫技法美感和風格

所看即所得作品,重要基礎是創作者對造型和審美能力,這或許是天分但也有許多後天能培養而成。

另外一個重要內涵是風格,我們常說某作品一看就能猜測是誰的作品就是這個意思。川內倫子曾說:「所謂攝影,並不是印刷,而是攝影家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捕捉瞬間的能力。即便不署名,別人也能一眼看出這是誰的作品。」

  • 淡淡如風,川內輪子
  • 空氣感

而談到美感與風格,不得不提到現在正流行的人工智慧,既然人工智慧軟體可以讓我們輸入圖片後自動產生出各種風格作品。是不是表示美感和風格可以被歸納和學習而得呢?

換個腦袋或許能懂

同樣是看,但是看的方法隨著時代進展,越來越多樣。如果我們相信不論是文本、動漫、電影、畫作等,都存在著不同的觀點(point of view)。下面是幾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就是不牽涉感覺,隨時代產生各種不同創作的方式。如果我們能不斷累積這些不同觀點,那麼我們就會發現藝術帶來的快樂與新奇感,這也是藝術朝向自由發展的重要分水嶺。(連結)

繪畫立體主義

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抽象派、抽象主義,立體主義反對「自然的再現」,企圖在平面上征服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藉著簡單的線條與色彩的力量,賦予筆下的造型意識,經由「將不同視角的觀點,並置在同一畫面上」為其特色。(代表人物:畢卡索、布拉克。)

連結

經典範例,牛的簡化。

繪畫未來派

在畫作中強調出速度與動感的表現,以及現代生活中的「動盪感」,根據視網膜的殘像理論,在同一畫面上將持續運動的對象各瞬間的型態層層相疊描繪,類似我們現在在漫畫中會畫出奔跑、動感效果線的感覺。(代表人物:薄邱尼、卡哈、盧索羅、巴拉。)

繪畫風格派

熱衷於以幾何形體、空間和色彩構圖,也因此被稱為新造型主義,以平面、直線、矩形等等簡單線條,簡化物體造型的表現手法,讓作品呈現高度邏輯化與理性化的風格。(代表人物:皮特‧蒙德里安、特奧‧范‧杜斯堡。)

繪畫構成主義

由一塊塊金屬、玻璃、木塊、紙板或塑膠結構組合成的雕塑,構成主義的出現,在當時還沒有設計師這個概念的時代,將藝術家改造成設計師,將藝術從平面油畫的境界開始往立體雕塑的方向導引。(代表人物:維斯甯三兄弟。)(John Atkinson以各種不同的變形方式,解說每個藝術流派的風格差異 連結)

藝術流派與不斷向前進的潮流

因為無論是美術或是音樂或是舞蹈等各種藝術,藝術家也是他們所處時代的孩子,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 當許多人受到相同事件的影響時,他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應。 因此,同一時期的藝術家通常會呈現類似的趨勢,即個體創造性思維相互啟發,儘管他們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但創造的作品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徵。

當代現代音樂

當代/現代音樂(Comtemporary,西元1900至今)。(連結) (連結)

印象主義音樂 仍廷襲以大型樂團的組合,豐富的音效作為寫曲的基本模式。而為了強化表現力,作曲家們嚐試把音樂與文學,戲劇等藝術結合。因此經常會出現運用標題的情形,以使音樂與文學結合。音樂具有著細緻、優雅、朦朧之美,多以附加標題的方式,讓音樂反應出印象派繪畫般的質感。這一派的樂曲,特別製造出一種新奇的音效感,這種空靈的質感來自多非傳統式的弦連接手法,如和弦平行地進行。而印象樂樂派的作品,更是十分講究音色的轉化。

表現主義音樂 表現主義主張運用絕對不協音,刻意避免任何和協感的效果,更要呈現無謂性感。於是音樂便完全地脫離優雅自然的面貌,而以近乎扭曲形態出現

新古典主義音樂 應用巴洛克的對位、數字低音、賦格曲等手法寫曲。不然就是以古典樂派的奏嗚曲、交響曲、協奏曲等曲式名稱在作品上。這些樂曲雖然有早期音樂的名稱或者架構,但是在和聲、節奏音響上,則純粹是廿世紀的語法。

新民族主義音樂:也就是國民樂派- 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19世紀歐洲中較弱小的民族,對當時的強勢大國,在文化上有所醒覺,因此有了國民主義。「國民樂派」就是在主流地區(德奧、法、義大利)之外所發展的音樂風格,但其實仍是浪漫時期音樂鼎盛時的一部份,國民樂派共同的特色是富民族性、地方性之色彩,旋律接近民謠,節奏奔放,戲劇性、寫實性強,而少有德式的嚴謹「純粹音樂」,亦不同於意大利式的花腔曲調。

史麥塔納:莫爾道河
德佛札克:新世界交響曲
穆梭斯基:展覽會之畫
西貝流士:芬蘭頌
葛利格:皮爾金組曲
阿爾班尼士:西班牙組曲
國民樂派重要的音樂家:俄國:葛令卡、柴可夫斯基、穆索斯基、包羅定。東歐:史麥塔那、楊納傑克、德佛札克。北歐:西貝流士、葛利格。英國:佛漢威廉斯、艾爾加。南歐:法雅、阿爾班尼士...。

其他

微分音音樂 噪音音樂 序列音樂 偶然音樂 電子音樂
下(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