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和女兒以單車方式由新竹經大漢溪到新莊(連結),留存的印象是:安全好騎,以及七月夜晚仍有螢火蟲覺得詫異。最近因為準備長距離馬拉松,又重拾這段路線。後面是紀錄起自桃園龍潭石門水庫附近的大坪開始,向下游八里出海口的跑步照片紀錄。
台3乙路邊生猛有力的肉攤(連結) |
循著聚落內小菜園通往打鐵坑溪旁小徑,秋天的落葉舖滿小徑,走在其間讓跑步都成為多餘。
時間不對,橋身被陰影遮蔽 |
沒有往上,而是延著打鐵坑溪旁自行車道向下游前進。休閒道路沿著溪谷修築,兩側有茂密樹林更遠處是山壁形成類似溪谷地形,伴著溪水聲前進非常舒爽。休閒道出口是三坑生態公園,此處在日據時代曾是繁忙的渡船頭,後因河道淤塞被放棄,近年來經過整治成為新興休憩景點。翠綠山色倒映在湖心,兩側有古典涼亭掩映,非常適合春秋時節來此放鬆賞景。
跑步究竟有什麼好呢?最豐盛也就是香腸攤了 |
從公園到大溪間是片廣闊河階台地,因為臨近溪水取水容易,非常適合農耕,早在清初就有開發。雖然我常常把稻田和光電板相提並論,都只是太陽能轉換工具,不過看到如此大面積綠色,心情也會跟著愉悅起來,跑步的疲憊也變得沒那麼難熬。稻米外,此處還盛產韭菜(第一次看到,還覺得新奇)。
恐怖景象 |
自石門水庫後,都沒有道路可通往水岸邊,直到大嵙崁附近,因為有清淤輸送工程,才有機會見到大漢溪真面目,但也只是驚鴻一撇,直到鶯歌前都難見到河面。
往右岸看去 |
大嵙崁工程目的是修築可讓大卡車進出道路,主因是這幾年政府注意到石門水庫排砂的重要性,平時藉由抽砂船,颱風季節則利用水力排砂(連結),大量淤泥無處可去,這邊工程可加速將泥沙運至外地(例如台北港填海 連結)。施工期間,原有休閒道路作廢,只能繞道,或是自己找路鑽過去。
大溪橋附近,左岸有古道(連結)可通往三元一街,上橋則能到右岸老街遊憩,夜晚的大溪橋燈光燦爛,是黑暗中明燈。橋旁有撒烏瓦知部落(連結),是三、四十年前從台東移居的阿美族,戶數約二十戶,狀況類似新竹那魯灣。但因為更靠近觀光據點,知名度更高。
中庄吊橋,除了拍照不知還有什麼用處 |
中庄調整池原址為廢河道,花大錢(又是十幾億)拉皮後成為個大池子(連結),水源就是由剛才取水道而來。調整池的功能類似小型水庫,但因為儲量少,實務用處反而是因應颱風過後因為大量排砂導致水很多但都是不能用的泥水窘境。在颱風前就預先備份一周左右民生用水,再透過下游輸水管路將水直接灌入鳶山堰。又是十多億,總共四十多億。
夜間的新北市美術館 |
新北市休閒道,最大特點是對夜晚活動者非常友善,整晚都亮著路燈。
山佳附近橋梁 |
新月橋 |
若說沿岸的堤防代表了人們對河川整治的概念,那麼二重疏洪道則是徹底的集大成。這七點五公里的廊道,無疑就是都市中巨型排水溝。疏洪道和大漢溪看似相連,實際上兩者間有堤防阻擋產生段差而不連通,平時大漢溪水位低時疏洪道內是無水狀態,若遇大型颱風大漢溪水位升高自然漫過堤防進入疏洪道直接排往關渡出海,減低了三重、板橋和台北市淹水危機。
疏洪道中正在進行的法會 |
河水進關渡時,河面突然打開呈現汪洋般景致,岸邊有半圓形浮橋,走入其間親臨水上,眼前是180度寬廣視角,耳邊則是遠方傳來陣陣雁鴨鳴叫,同時感到著腳下浮橋隨著河水拍岸微微地晃動,在此休息片刻感受些許夜晚孤寂繼續向下游跑去。
關渡大橋,記得國中課本有介紹(連結) |
路邊流浪漢?? |
淡水河邊眾多河岸碼頭 |
八里碼頭後,岸邊景色突然改變,出現一叢叢紅樹林讓人興奮了起來。仔細回想由三峽起,沿途四十多公里路段都被嚴密的治水工程包圍著,兩側加固加高的堤防達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雖然保障人們安居樂業,但總覺得缺少與自然的連結。
沿著單車道跑近出海口,路線被興建中的淡江大橋工程硬生生的切斷,對於無緣走到海邊有個完美結束感到有些悵然,望著興建中的淡江大橋,又是個雄偉的地景藝術。雖然無緣見到海邊,但終究是完成了自己的小小山海探索心願。
淡江大橋預定2025年完工 |
以慢跑方式經過這整條溪流,雖然很慢,但透過跑步建立起的空間結構,應該比影片或書本或Google街景,更能深入我心。這全長60公里路程斷斷續續跑過四次,距離從20公里到40公里不等,方向則有順流也有逆流。路線難度低,景色也不錯,之後若有機會希望能結合更多地理與歷史知識(介紹 連結),相信會有更多收穫。
對我來說,應該說對於生長在這片土地所有人來說,推薦大家不只以慢跑,也可以單車或是觀光的方式,透過空間的認知,培養出屬於自己特有的地方感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