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到馬祖旅遊時,正逢國際藝術島活動展開,因為沒有既定行程,因緣際會下決定就以各島嶼展點作品為主軸,享受另類的馬祖旅遊趣。可惜記憶卡毀損,照片全無,只能依記憶,參考官網資料(連結),留下文字紀錄。
主辦單位煞費苦心蒐羅了眾多作品,只是自己時間有限無法全部欣賞,依所見整理筆記如下。
觀自然
自己成長的環境是平原地形,因此對於高山、離島、沙漠、荒原都有莫名的想像和崇景。馬祖地形為古老火成岩,在海浪及海風不斷的沖刷之下,形成了特別的斷崖海岸景觀,島嶼的四周皆為峭壁,幾無平地,並有許多的海蝕洞穴與岩礁。這也是我能在馬祖逗留十二天的主要原因。
呼應自然景觀的藝術作品眾多,首推就是東莒島神祕小海灣,此處有數十張以海廢為材料搭起的座椅散佈在沙灘上,讓遊客坐看潮起潮落,只是美景當前,能安安靜靜坐著的人應該不多吧(連結)。
其他還有南竿島53據點的折射島(連結)、摺痕(連結)。南竿77據點的靜候之景特別專注在呈現霧的藝術(連結),馬祖列島每年春夏交際時,常有霧鎖雲霧一下子就會封島。
觀生態
相比於景觀,馬祖的生態環境亮點較少,較出名藍眼淚和燕鷗沒有相關作品。四組作品中,漁火最特別,全黑環境中,透過黃魚發出的聲響和類似燈塔光影旋轉,營造出魔幻氣氛(連結),探究原因是黃魚生活為晝伏夜出,漁民只能夜晚靠著手電筒出海捕魚,非常危險。早期沒有聲納系統,漁民得要貼在甲板的木頭上,追蹤黃魚滴滴叫聲。這組作品還提到了過往東引兩島還分離時,黃魚是能在其間迴游,隨著兩島連結路線也被迫改變。
瓊麻(連結)、植物染(連結)都有不同風格,北竿后澳聚落展出邱承宏粉牆花草浮雕(連結),雖然是自然意象,總覺得太過乾淨與聚落場域不合。相較於作品,我反而喜歡這展館附近后澳聚落的氛圍。
觀文化
宗教信仰:東莒中正堂內有幾尊頭飾(連結)、東莒大浦聚落白馬尊王廟前可愛的土偶(連結)。這些土偶實在可愛,若循著魚路古道而上,最後轉彎處就看到這些可愛土偶。北竿白馬尊王(連結 連結)、水流屍成神(連結)。
生活:77據點最深處放映精采影片水流之神(連結),詳細介紹地方歷史、生活照片(連結)、駐波(連結)和馬祖語言(連結 連結)。還有用聲音闡釋當地特殊風情的藝術(連結)。
觀戰地
馬祖與戰地幾乎是畫上等號。只不過近來守軍大幅減少,無法重現當時盛況,即使如此還是見到過雷霆2000、配著重機槍的CM21裝甲運兵車、馬港外的運輸鑑、東莒路邊的運兵車場,當然還有盛大的北竿雲台操演,聽說砲彈要上漆才會顯現看到的紅光,不然真不知道在做什麼(連結)。
藝術季在這方面的作品很多,77碉堡中有兩組作品。永夜淘光(連結),藝術家還加碼行動藝術,以行動持續挖出對外坑洞,相當有行動力。更向下是以特殊光色塑造出的地底生活空間(連結)。換哨前的夕陽(連結)、瓊麻(連結)則像是一般性紀錄。我想,在長達數十年、數十萬人的空間與意志下,任何作品都很難表現其萬一吧。
附帶參觀
南竿茶室遺跡(連結),以及同一地區,成大建築所承攬的戰地轉身特展,這特展希望讓戰地據點除憑弔外,還能活化做為更多用途(連結)。
小紀
個人對馬祖國際藝術島的展覽、活動和宣傳都給予相當高的評價。或許因為去過瀨戶內海藝術季且留下深刻印象,覺得這展覽許多面向都在向瀨戶內海藝術季看齊。但檢視兩者成果,會發現瀨是由民間團體催生,而馬祖活動源於政府(文化總會和馬祖縣政府)補助。本質的不同必定會影響後續長期發展。
瀨的動力合理推斷是商業利益,在明確規範下,主事者和觀光客都能看清眼前藍圖,正向循環累積下,作品數量和島上的專業館舍都逐漸增加,也累積成為下一階段能量。馬祖藝術島活動受中央機關和縣長影響大,難有長遠藍圖,但總覺得充滿隱憂。
這次馬祖旅行約十二天,就有馬祖的公務員特別多的印象,疊床架屋的政府組織架構、名存實亡的駐軍和海巡署,以及依附海空交通的從業人員,似乎只要肯工作都有機會,也少有無葉遊民,呈現穩定的感覺。但其基礎是虛幻不實的。姑且不討論貧脊的醫療資源和文化活動。資料顯示,馬祖每年歲出三十憶台幣,但是自籌財源僅一成。其餘九成都是由中央挹注。如此不正常的財政模式,代表著馬祖當地人完全無法養活自己。由此觀之,藝術島會不會是海市蜃樓上更虛幻的風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