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身體的探索,除了跑步,還想嘗試不同部分,包括速度、韻律、手眼協調等等,爵士鼓是首選。最近開始以ROLAND TD鼓為主,搭配V-Drums Tutor軟體,定時定量累積打擊經驗。
練習時發現要持續提供穩定節奏(右手)真的很難,易受其他部分影響。另外就是眼睛看到的和節奏完全跟不上。
桌上各式麵包板 |
搭配麵包板的連結線 |
洞洞板 有分兩種 單面鋪銅和雙面 |
這種東西都有人在賣? |
類似開關,有ON字眼那端是通電 |
三個腳位(非二) |
雖然自己不是電子專業,但每每看到此種,只要打開書本,照著內頁進行就能做出不錯成品的巨大誘惑,就會取來模仿玩樂(連結)。目前就是逐篇實驗,當中若遇電子零件相關知識就循線補充原本資料庫,若不想僅在麵包板上拆拆裝裝,或許也能轉到洞洞板上。雖然零件常會莫名其妙消失,好在有很多備料可用。
內容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零件介紹無須多加補充,第二部份開始,以基礎原件實現各種有趣功能。第一個範例就介紹電容儲電(透過LED燈)(連結),時間上來看,充電很久但放電缺很快,感覺有三、四倍的差劇吧。控制電容大小可影響燈光發光時間。
Sample 1 |
Sample 2 |
結合三極體的應用是範例四 ( 四連結 以及延續的範例五) 。結合繼電器的應用是範例十一。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改由IC555重來一次。第四部分比照前面蛋使用IC4011 4013 4017 4069。其他參考資料,網路課程(周末實驗室 連結 小東老師電子學 連結)。電路製作範例 數字鐘(連結)。
超音波發射聚焦 參考 參考 |
連結 |
作者徐至宏(連結),2020年出版,內容是單篇的插畫併隨筆,集結成書。描繪和描寫的對象一如書名就是"海",分別是他打工一個月的蘭嶼、藝術駐村一個月的馬祖東莒,和藝術駐村基隆正濱漁港。
根據介紹,作者都是白天在外採點,拍攝有興趣的景點,晚上根據照片作畫。內容部分,作者屬先設定四個分類每個分類再依照蘭嶼、東莒、基隆的順序放入內容,四個分類分別是海的日記(依照時間序列介紹與生活有關畫面) 海上靜物(離島或是地理特性) 海的魔術(海面各種樣貌) 海邊散步(海灘小物件)。當中最佩服第三部分,用插畫將看似平淡無奇的海,演繹出十數種不同深淺層次。
考慮作者是職業十年以上的專業插畫師,繪畫功力高是必然,那麼文字部分真是令我驚艷。因為看過FB連結上本人資料,對於作者年紀輕輕就有如此高的文字駕馭力實在驚訝。文字清澈,就像蔚藍海水,值得再三品味。
每當想要安靜下來,我總會閉上眼睛,腦海裡便如沙漏般流出沙沙沙的浪聲,浮現白色浪花來來去去,像是在帶走一陣一陣的思緒,開心的,難過的,隨波而去,又重新開始。連結
奈良美智なら よしとも Nara Yoshitomo。還記得女兒小時候,從事藝術工作的妻子拿著幅作品,單張圖片上僅有一位大大額頭、大臉,帶著點邪惡氣息的大眼娃娃,說很像女兒,看著的確是如此,就一直記得了這名子。之後多年是偶爾在報章雜誌看到類似作品,但也就僅此而已,比較正式是去年在台南美術館看到個展,展出多張巨幅大眼娃娃畫作、創作手稿、以及一座大型雕塑,感想有三點。一、巨幅作品看上去就是爽,二、大眼娃娃成為他的標記,但也因此成為他的羈絆。三、一直以為奈良美智是大眼娃娃的名子,原來就是繪者本人真名,而且他是比我大十多歲的大叔啊。
最近翻閱【奈良美智的世界】,有機會從文字或說傳記方式聊解藝術家成長和思考。從資料上得知,他出生於1959年日本青森鄉下,從小就帶點叛逆傾向,因為父母都必須外出工作,大多數時間都是獨自一人,是孤獨的孩子。(部分評論提到鑰匙兒童字眼)。
孤獨的出口是自我孤立,城牆是附近美軍基地帶來的西方流行音樂,並且與年紀長很多的人相ˇ處,藉此尋找同儕認同。高中時因為在繪畫方面受到讚揚,決定日後朝繪畫發展。
大學時期就讀過東京的藝術學校和名古屋藝術大學,此時對繪畫的態度是畫自己想畫的東西,我翻看當時作品覺得這與想像中的美術系距離很遠,比較像T-Shirt上塗鴉插畫而不是藝術作品。
1987(連結) |
大學後直接到德國繼續學畫(1988),個人解釋是孤獨依舊,勤奮作畫依舊。只是沿時間軸看,1989年的作品,我都懷疑自己到底都看到了什麼。
1989 |
1989 |
就在1991年,32歲時,一件與先前截然不同,且沿襲至今的新作品The girl with the knife in her hand出現。一位大眼娃娃就此誕生。
1991 |
主題明確單純,具有某種吸引力,幾乎所有的評論都集中在,叛逆又帶點童趣。因為畫面太簡單直觀,也可說好懂,立刻能抓住眼球。成為類似設計單品般,符合大眾對藝術品需求的項目。我也不例外,我喜歡大眼娃娃的氣質,尤其那種一臉蠻橫不在乎,節傲不馴的表情更是我內心深深的需求。
德國留學十二年後回到日本在東京附近成立工作室,資料提到奈良美智有創作瓶頸,試圖透過多元和異類結合方式開創新局,並以幾年時間投入頭藝創作,日本大地震後更轉變創作方式為人文關懷,將關注點從自己轉向社會他人。
若評論作品,以我不專業的方式瀏覽著奈良美智從1991年至今的作品,其風格實在太過"始終如一",雖然說有明確風格很好,但也不免讓我想起費爾南多·波特羅(連結)的胖胖人,還有洪通,他們都有明顯的風格,也因此受大眾喜愛,但作品本身在藝術長河中,影響和改善哪些呢?當然,繪者對自己闡述是作品其實是內心的自畫像,是和自己的對話,就是單純地表露自己的感覺,他也不在乎所謂藝術長河位置等等問題,我就不用為他擔心了(笑)。
屏除作品,事實上他就是個創作能力到達頂峰,外表上不修邊幅,內心渴望去遠方看看的大叔,這點和我心思蠻貼近的(笑),全書我最喜愛後半段自傳和庫頁島遊記,充滿溫度的內容,喜愛他文字遠勝於作品,若有更多他文字作品,希望能繼續閱讀。參考影片(連結)
個人覺得風格派和構成主義之後的作品,就已經不再只是一張圖,它更是一種我們看不到,但內心卻覺得十分真實的情感,它未必要有很清楚的外在形象,而是在情感上有達到共鳴即可,而未必要透過原圖才能表達了。也就是從這邊開始,抽象藝術開始涉入對"概念"的再現。
被視為現代藝術開端的達達主義,其作品主要追求「創出無意義」的境界,達達主義者認為「達達」並不是一種藝術,而為一種「反藝術」的運動,因此對達達主義作品的解讀,完全取決群眾自己的品味與思考。
由達達主義衍生而出的超現實主義,在表現手法上以探索潛意識中的矛盾,例如生與死、過去與未來等等,為了表現這樣的意境,此流派的畫家多以拓印法、黏貼法、自動性技法等等特殊表現手法來創作。(代表人物:米羅、薩爾瓦多‧達利、夏卡爾。)
攝影相關(連結) 感覺 志賀理江子 Blind Date
1Q84(連結)
刺殺騎士團長(連結)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連結)
拷貝《愛麗絲漫遊奇境》一段話,感覺像村上春樹語氣^_^(連結)
或稱紐約畫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之後盛行二十年、以紐約為中心的藝術運動,是受世界矚目的美國藝術,一般被認為是一種透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而非直接描繪自然世界的藝術。原理,不以描繪具象為目標,通過點、線、面、色彩、形體、構圖來傳達各種情緒,激發想像,啟迪人們的思維。是一種透過形狀與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所知所見,而非直接描繪自然世界的藝術流派。(代表畫家:佛蘭克‧斯特拉、馬克‧羅思科、威廉‧德庫寧、傑克遜·波洛克)。
脫離仿真之後,藝術的路線越來越多元。很大的特點是,藝術家似乎以顛覆前人為職志,也就是說,就是不要做和前人相同的事物,就是要革前面人的命。無論是想法或是做法都拋開對美的追求。而藝術與自然科學不同,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可以天馬行空創造出自己的世界。
直到近代,類似情況更明確,各種主義和宣言都加速往這個方向前進。
攝影與極簡主義(連結),例如:郭定原
自己對音樂沒有概念,就是聽到什麼是什麼,曾經整理(連結)
這篇講得實在太好了(連結)
作品的存在,只為了傳達一種觀念,並不賴於有形的表現。(代表人物:約瑟夫‧科蘇斯、布魯斯‧瑙曼。)例如現在常常出現的梗圖,因為在創造梗圖的過程中需要擷取更多非自創的元素。但也因此,梗圖的創造背後牽涉的是:作者讀者之間不再壁壘分明,作者在某種程度上允許了讀者對於自己作品的解讀,讀者也不再是單方面接受作者資訊的人,他被賦予更多的自由,甚至可以對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新解、超譯等。
當代藝術的意涵有兩種,一是「目前這個時代正在實踐中的藝術風格」,另一個是「從1960年代到現在的藝術(後現代主義)」,由於多指稱為一個時代範圍出現的藝術,因此沒有固定的特徵與表現途徑。
一些還沒有寫完的項目
跨越邊界:長時間坐在位置上,書中描寫臀部受壓力那段非常生動。體力活,斯巴達式教育,父親教她游泳直接將她丟在湖中頭也不回的走了。她認為從父母那遺傳了絕對的行動力,也就是穿牆式的決心。徒步橫跨長城。用刀子在手掌手指間快速移動猛搓,越扎越快直到血肉模糊。(觀眾參與:)任何人看了只會覺得害怕,沒事不會去回想那個畫面。(跨越邊界提升:)只是技巧活。
觀眾參與:2010 MOMA直接面對面是最有效的傳遞方式
她是所謂共產黨地區的人,在冷戰結構下有其特殊背景,所以會被吹捧
現在要經營後輩 現在78歲。參考(TED TALK連結)
這篇音樂介紹很有趣(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