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0日 星期日

日本高松 新屋島水族館 Shinyashima Aquarium

新屋島水族館招牌 儒艮

高松的著名景點,大多是寺廟、公園、海島、美術館,少有適合青少年的場所。勉強找到兩個,一是男木島,遽聞島上有六十多隻貓可以逗玩,二是屋島山頂的水族館。女兒覺得大熱天貓讓人玩的機會不大,決定去有冷氣的水族館,真是有智慧啊 *_*。

計畫是由旅館步行至高松築港駅,乘電車至瓦町,轉換志度線到琴電屋島駅後,再搭巡迴巴士上山,最後循跡找到水族館。在盛夏時進行這種活動,感覺耗時又費力,我想就算日本當地人也不會以這種方式去個小水族館吧。而且我們不小心錯過一班巴士多等了一陣子,耽誤更久。不過女兒一向喜歡水族館,我也始終對這山上水族館有許多好奇,看女兒打電動,兩人東聊西扯都還保持著興致。

屋島駅前望初景象 水族館就在這山頭

大多數水族館是在海邊,例如屏東海生館或是沖繩美之海。聽到山上有水族館,就燃起要去看看的念頭。雖然明知海豚被囚禁在小小水族箱,這個箱子在海邊或山上,對牠來說,並沒有不同,撇開情感因素,還是想去看山上的海豚。

觀景台眺望高松港區 今天霧氣較重 視線不佳

接駁巴士沿著屋島東側蜿蜒而上,十分鐘內,高度即從海平面提升到可俯瞰港灣,再到可眺望賴戶內海的山頂平台。平台占地異常廣闊,包含了大停車場、休憩中心、屋島寺、觀景台、一些民宿,還有就是今天目的地,新屋島水族館。

招牌蠻搶眼的

雖說是個迷你水族館,但門票可不便宜,大人1200日幣,國中生700日幣,換成台幣約350元。購票進入後就是戶外海洋哺乳類區,三個大池子分別有海豚、海獅、海豹,飼養池兼表演場。另外海龜、水獺和企鵝,也在這個區域。館內表演秀都很精彩,海豚會飛躍水面、旋轉、做出打躬作揖狀,海豹會頂球和做出高難度體操。雖然是平常可見的招式,但能近距離觀賞倒是不同感受,也算是小館的好處吧。

指導員呼喚牠們起跳

空中飛躍

謝謝觀賞 畫面上水柱是觀眾區頂棚降溫用

許多有識之士,不能忍受動物園藉著教育口號圈養野生動物,一方面認為殘忍,二方面也強烈質疑是否真有教育成效。覺得人類僅是為了商業利益或僅只是提供大眾家庭活動場所,剝奪牠們生存權。

近拍海豚,不知為何覺得眼神很孤寂
這些論點都有其依據,但我個人是支持設置動物園或水族館,我相信即使現在小朋友是走馬看花,但面對面接觸實體動物所留下的印象,會在無形中擴展他們對生命的視野。

女兒和海豚彼此仔細觀望

海獅表演頂球

女兒和工作人員一起餵食海豹

中間建築分為二層,由動線規劃可參觀不同水域的魚類展示。最吸引人目光的是兩隻儒艮。看著牠們在池中完全沒有競爭力,緩慢緩慢晃動的樣子,我就為牠們焦急,這可怎麼在自然界中生存啊。

除各種類熱帶魚展箱、瀨戶內海特有魚類外,館內也有體驗池,池內養著各種海星和海洋無脊椎動物,可讓人用手觸摸,海星表面雖然堅硬但中間有許多觸手突起,初看很噁心,看久了也就習慣。


上到二樓是水母區,不同品種水母循著水流緩慢收縮前進著,水族箱前設有一排座椅讓人靜靜觀賞,很有紓壓效果。

我們家的人似乎特別容易被療癒系所迷惑?

很擔心牠觸鬚會互相扯住分不開

再回到一樓繼續看些奇怪海中生物,例如噁心的海蛇、兩棲類、花園鰻。花園鰻很像持續變動的拐杖又像搖曳的水草。

對這個展館整體印象是,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有認真清洗魚缸,冷氣也開得很強。雖是個老舊的水族館,但空間設計我很喜歡。起初因為牠小,覺得門票並不便宜。但參觀過館內後,認為物超所值,是個可以推薦給遊客的好地方。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觀展 志賀理江子 Blind Date

螺旋海岸

志賀理江子(Lieko Shiga)的作品,大多陰暗深沉、黑暗無趣,不討人喜愛。神奇的卻是,她是少數幾本,讓我能再三翻閱的攝影集。但若要問我,她的作品好在哪裡,只能說"感覺"好。要我這藝術門外漢多作解釋,簡直是緣木求魚啊。

還好我有最棒的家庭教師,提供許多資料,湯景光文文2。更棒的是,還有伴遊服務歐,今夏我們就遠赴日本丸龜看志賀理江子展覽呢。

志賀理江子生於1980年,日本愛知縣人,2004年在倫敦取得藝術學位後,參與了幾項國際性駐村活動。數年間來往、停留於英國、日本仙台、澳洲布里斯班、新加坡等地。之後更以此階段作品集Lilly、CANARY得到2008年木村伊兵衛獎。總的來說,大獎加持成了後續個展的敲門磚。更重要的是,因為具備藝術本科基礎,後續作品的理論才能愈見厚實。

CANARY展場佈置
觀此時期作品,黑暗中以強烈閃光突出主題的技法,也普遍應用在後期作品中。

CANARY作品

2009年,志賀理江子搬到日本本州島東北地方的一個海岸城鎮北釜,並擔任北釜當地的官方攝影師。為何選擇北釜呢?根據資料,她說。

我現在居住的地區,就像我往地圖上射飛鏢、隨機挑選出的地點,我完全沒有思考、沒有進行事前考察、只是憑感覺選擇。

看到這,只能說,實在太神奇了。更神奇的在後面,為何一位甫獲得木村伊兵衛獎的29歲女生,選擇離開都市,在一個只有372個人的村子,記錄節日、儀式和官方活動的照片?她又說。

世界各城市舉辦的駐村計畫,對創作而言是不自然、且非常困難的創作環境,僅是竊取影像的行為,缺乏深度。我希望與土地上的人們建立直接的關係,建立相互的意識,再開始創作。

這和文化大革命時知識分子下鄉,或目前流行的農村青年回遊計畫,簡直同出一轍。事實證明,這次搬遷對志賀的創作來說的確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在北釜,她以四年時間實踐了她的想望。確實的與當地民眾進行關係連結,構思出許多主題,然後以策劃者的角度,將當地民眾融入她作品中。

這個時期,每天都有新的發現和驚喜,有著不知從何而來的熱情,也讓我感到命運。

提到實際的運作方式時,比方她會詢問人們「對你而言,最明亮的場所和最黑暗的場所是哪里?」然後把他們回答的地點製作成地圖,以此地圖作為路線、實際旅行。旅途中,看到的事物、相遇的人們、經歷的事情,就成為攝影的起點。讀到這,不免讓我思考,攝影和文字創作原來有這麼多相似處,都是需要用心體會、靜待時間醞釀培養,才能萌生出優秀作品的行為。2013年三月在仙台舉行的《螺旋海岸》即是此行精心淬鍊成果。

螺旋海岸展場

螺旋海岸展場

以攝影作品風格來看,沉重、陰森加以閃光,創造出重視輪廓,鮮豔豐富的視覺元素,雖然瀰漫著不安,但又吸引人不斷注目。形式上,原以為這些超現實作品是以數位合成,經過解說才知道是屬於編導式攝影的一種(她自稱是「構成攝影Constructed Photography」,也就是作品的內容是刻意構成的)。

編導式攝影簡單來說,就是透過編排畫面裡面的主角、元件、場景,來達到要敘說的故事的一種攝影方式,有明顯目的性,成品也因此更具意義。一般編導式作品的動機,都是創作者覺得想要表達資訊太多,必須透過縝密攝影計劃,較能安排表達,例如社會偏見、道德議題、現代社會問題等。



志賀理江子的編導比較特別,她的動機並不是為了闡述某個議題,而是藉由編導的過程,刺激她產生對現實提出反論的躍進(好抽像啊)。她好像是個對事物及彼此的關聯,都要追求完型,也就是完整想像的人。在沒有親眼見到這個完整結果前,她會先正視和觀察第一個版本,動一些這裡,動一些那裡,像是暗房中調整光影、調整色彩。當這些都不能滿足她,自然進行到下一步,擺佈主角、元件、場景,即是我們看到的成果。

因為這個完型是超越劇情故事和目的,所以即使拍攝背景不是大山大水、主角不帥不美,沒特效,都不是重點。虛構的手法只是為了要創造出超現實及離奇場景的方法。編導也只是是讓她能在過去、現在、未來之間自由移動。

到此為止,或許可以稍稍掌握喜愛她作品的原因了。比起文字,圖像對於人來說更具有吸引力,擴大我們想像的餘地,非常適合她類似夢境的作品。仔細看她作品,也可以感受許多可能性,是有強度且可以長久凝視的。雖然只是源於作者想像,但卻可以和我們產生交錯。

Blind Date展場

故事當然還沒結束,時隔四年,也就是今年2017年,志賀理江子帶著同類型、數量更多、更暗風格作品,在丸龜進行大規模展覽。諾大漆黑的展間,在幻燈機獨特投影燈光下,搭配類似快門過片聲和室內音響傳來急促胎兒心音氣氛,建構出一個殘酷唯美、黑暗卻又瑰麗的空間。讓觀賞者進入其用編導的「寫實」手法與「現代」的展演世界。

我喜歡這類介乎於紀實與虛構之間,虛幻模糊、斑斕色彩和魔幻光影組成的畫面。這些潛藏在意識底層的片段,透過虛構場景的編導,像是被加強,又像被遺忘。以我有限參觀經驗中,這個展覽或許不是最宏大,但卻是最能鼓勵我,正視自己的夢,找到屬於自我的回憶與真實的展覽。

於此同時,在蒐集和閱讀志賀理江子相關資料時,驚訝的發現攝影藝術和文學創作原來有這麼多共通性,也看到了一位懷抱著探索精神的藝術家,腳踏實地,追求卓越的成長路徑。




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豐島美術館 Teshima Art Museum

豐島美術館

瀨戶內海跳島行前研究過不少豐島美術館參考資料,許多文章都提到水滴、天井、母型等詞語,都像是霧裡看花。直到親自到來,深刻體驗,才知道這裡的美好。

我們三人從家浦港騎著電動單車,循環島公路緩緩前行,經過個緩坡,視野突然由藍天轉為寬闊湛藍的大海,兩側綠意盎然梯田間,可見到兩座不規則白色建築體,隱身其中,即是著名的豐島美術館。



售票處提供的資料不多,大半是已知資訊,如策展人為德田佳世、裝置藝術家是內藤禮、建築師西澤立衛。置放行李後,沿著小徑向建築移動。從步道往本體看去,會發現美術館外部曲線是與周遭的地景起伏相互融合。大片白色在陽光下非常耀眼,但與藍天白雲相互掩映也不會太過突兀。



穿過窄小入口,立刻就進入類似袋狀建築本體中。突然從外部進入封閉空間,不太能適應,本能的四處觀望著。本體內部像是個白色大口袋,面積類似小學操場(事後查詢長寬分別為60公尺和40公尺,最高處4.5公尺)。底面平緩舒適,兩側和上端則是不規則起伏的天花板,應該就是一路走來可見的部分。建築內部並不巨大,但刻意壓低的天花板營造出一種伸遠、無限延伸的廣度。
網路截圖

天花板上開了兩窗大型天井,將外界的光影、聲響和山風帶入這個場域。兩者中靠海處天井帶入的是天光雲影變幻,靠山這邊則可欣賞林木景緻。光線從洞口灑下產生兩個圓形光柱,吸引著趨光性的我們向這靠攏,若是像我們停留夠久,還能由地板上光影移動和變化,看到時間的流逝。

諾大空間中,約十幾或二十位遊客,除少數移動聲響外,都保持著安靜狀態,僅有遠處不時傳來烏鴉鳴叫聲,透過這天井在空間中放大迴旋。人們在其中緩慢移動,與天井邊緣繫著的繩索,隨山風在洞口緩緩輕盈飄動,像是儀式般,有些超現實,甚至有點夢境的錯覺。

整體氣氛是靜默而神聖的,觀者在其中可以自由的行走,由不同角度欣賞空無的本體或外部自然景觀,累了也可或坐或臥,放空冥想或觀察腳邊水珠,依自己喜愛方式融入其中。

館中唯一的作品是腳邊的水珠和其匯集而成的水潭,日文名【母型】,英文名【MATRIX】,是由地板上隨意散佈的小孔洞中,隨機或刻意安排,冒出的水珠造成。因為地面是防水塗料,水珠湧出後因為內聚力和表面張力影響,會自主匯集、聚合、變形。像是演算法Cellular Automata想表達出的隨機成長概念。相關影片1 影片2

Cellular Automata 肆意生長,彼此合併、分解

與隨機成長不同,水珠並非四面八方流動,會因地面坡度和流路影響,大致朝向中央方滾動,其中或與其他水珠相遇,融合成更大水珠,隨機匯聚為長條狀水流,向下流去,或是分裂成為不同區塊。但最終都會進入水潭,再經過孔洞吸納到地下,復歸循環。

網路截圖

水文流動讓我想到地板很像重力波的形式,取自網路 其他

除了兩個主要水潭外,其他地方偶爾也有水珠,或成為小匯集,這些被遺忘的水珠,就只能任由時間和風和陽光,將其蒸發帶去。陽光下的水珠有如科幻電影中的液態金屬。即使只是在一旁欣賞這陽光下閃爍的水珠和其流變,就是一種享受。觀察久了,甚至還會將自身融入這融合、分裂、流動,生成與消逝的循環過程中。進入某種詩意的境界。

我們一家三口在這個空間中,停留約一個半小時。對我來說,流動的水珠,不論是形式上的美感或是延伸的聯想,都讓我覺得接收到某種概念與訊息。作者或許想要藉此表達大自然中,水循環由降雨、匯集成河、奔流入海的過程。也可以擴大成為哲學性,反映人生成長歷程。從出生到成長,加入群體或離開,走向相同歸宿,也可能像是孤島,在某個區域自生自滅。一切又如同那水珠不斷地重生與再生。這些都讓我對生命聚合或離散都有了更細膩感受。

豐島美術館,是非常特別的展場。與藝術季其他美術館相比,如地中美術館或是精煉美術館,具備著藏品,在封閉的室內空間常年展出,強調展覽與保存的傳統美術館。豐島美術館,不將藝術欣賞孤困在有限的封閉空間內,將藝術與建築與自然合而為一。沒有任何大量的文字說明,只要透過凝視和感知,就能自然體會。如此簡約、新穎富創意的參觀體驗,著實讓我大開眼界。將我對美術館的想像和可能性,提昇到新的境地。

連結:
1. 豐島美術館施工記錄,連結 英文版
2. 豐島美術館內部樣式,連結 漂亮的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