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攝影

不確定是幾年前開始,老婆逐漸愛上攝影。正巧我上班公司是製造數位相機,有許多愛好攝影的同事。耳濡目染下,從來與藝術無緣的我,也開始拍照起來。

一般,初接觸攝影入門者,會特別注重技巧和器材,題材也是非壯麗大景不拍。我也想這樣啊,可是工作忙碌,沒時間研究技術,個性小氣,捨不得買一顆動輒五六萬鏡頭,出門旅遊都是鄉野景致,和大景無緣。所有的作品都是生活隨拍,毫無藝術性可言。唯一價值就是當我寫隨筆時的參考資料(我想大多數人也是這個狀況),當有機會印攝影照片成冊時,卻沒有任何能代表我的照片。

不過,攝影對我不只是紀錄而已,幾年來,看到許多讓我打從心底讚嘆的作品(無論是老婆的,或是其他攝影大師),藉由最直接的視覺印象,接觸生命中幽微難見的境地。這些作品,有些符合傳統所謂的"美",但更多數是陳述一種"意念"。

例如GURSKY和李浩(重複的機制),看其作品,好像用手術刀般,解構我們日常世界。

李浩作品

例如川內倫子和弱繪畫黃嘉寧(不是攝影,但我覺得相同啦),在他們充滿細膩與透明的畫面裡,表現了生活中所呈現的平凡感動,世界是這樣理所當然的美好,只要看著作品,好像心會跟著作品走去般。

黃嘉寧作品

而森山大道和林志鵬的編號223,更將生活型態和街頭隨拍,帶到了嶄新的境界。

這些作品決不只是靠器材或照片編修能力能達成,也不是空氣感或通透性等等形容詞可以定義,都有核心價值在其中。我欣賞其作品,更讚嘆作者們將意念表諸於作品的能力。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韓國印象



我這一代的人,對日本很熟悉,對韓國就十分模糊,可能下意識覺得那不是先進國家,無需瞭解。僅有的印象就是人參,那時許多人客廳櫥櫃中,都可以見到高麗參鐵盒,和XO洋酒一樣,裝飾意義大於實用性,放到最後,也沒聽說誰打開來吃。


大學後,看過一篇報導,介紹光州事件。對韓國印象開始改觀,光州事件是韓國民主化過程重要里程碑,數百人被殘酷鎮壓殺去,最震驚的畫面是許多學生和勞工為了表達意見而自焚。後續幾次政治運動也常報導熱血青年自焚。對韓國民風剽悍,留下不可抹滅印象。最近對它的認識,就是報章雜誌上知道的韓國,例如經濟起飛超越台灣,財閥式經濟體制,民生壓力大,網路飆速,電玩大國等等比較浮面認知。


跟團旅遊,浮光掠影,不會留下什麼印象,不過從車窗看出去,首爾市區高樓大廈林立,遠勝台北,郊外高速公路旁,常常可見集合住宅群,但到了鄉下則是破破爛爛,整體感覺和台灣十分類似。都循著相似程序進行現代化。同時,老婆則認為韓國鄉下地區房屋破舊,與日本相比,明顯缺少文化內涵。


總感覺,韓國和台灣真是難兄難弟,歷史上,都從中華文化延伸出來,近代都被日本佔領統治,二戰後雖然獲得舒緩,但都有美軍插手,且到現在還是在戰爭邊緣。社會上,資本主義盛行,人民壓力大,文化上,想要走出自己路線,卻又深受美國影響。


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韓國旅遊 冷冷冷


上次到韓國旅遊是幾年前夏天參加公司旅遊前往濟州島,這次則是到首爾附近體驗冬季冰釣,滑雪,和汗蒸幕。


原本簡單的雪地行程,卻在出發前遇到幾十年難得一見寒流,韓國當地預報低到零下負十八度C,加上女兒有輕微氣喘,搞的爸爸媽媽心情七上八下(女兒自己十分輕鬆)。當然該有的準備都做足了,甚至還到醫院囤積氣喘藥品求個心安,即使如此還是不由自主往行李箱中猛塞衣服。

這股緊張心情在抵達仁川機場後,稍稍紓解,室外真的好冷,但還在可接受程度。之後幾天即使身邊雪花紛飛,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有了防寒衣物和室內恆溫暖氣幫忙,先前擔憂一掃而空。幾天行程下來,甚至覺得冬天的韓國,也蠻有趣的。


天寒地凍中,放眼望去,山坡上樹枝崢嶸,田野間則是空曠一片,凡有水處不論河水或是溪水都結成堅硬冰層,世界很像靜止般,會動的只剩下,偶爾可見工廠排出的炊煙,以及路上奔馳的車輛。土包子如我,第一次見到結冰的湖水,綠色不透明,遠看像凝固後果凍。十分詭異。


我對冰雪印象,最早是大學時跟著登山社在合歡山過雪地生活訓練,當時裝備簡陋,自己技能又差,一群人躺在結冰帳篷中,冬夜號寒,擠成一團,終於看見晨光,好像獲得新生般高興。之後在日本北陸和高山上,看見的也僅僅是殘雪。始終與雪無緣。這次韓國行的滑雪行程,真開了眼界。無邊無盡綿綿雪片從天上緩緩落下,想起古人提到,恰似柳絮因風起,形容的真好。片片雪花層層堆疊,滑雪時就算是重摔上去,也不疼痛。


因為好奇當地人怎麼因應嚴寒氣候。回來查詢才知道,他們室內樓板中,都有埋入散熱水管,嚴冬時就讓四十多度的熱水在其中流動,加熱整個樓板面,再透過空氣對流使室內空間達到溫暖效果。有了暖器幫忙冬天不再寒冷,台灣反而相對冷多了。

網路搜尋到地板加熱管線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