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三峰炭窯



在寶山鄉境內慢跑久了,對境內特殊景致都會有興趣,偶然得知三峰村內仍有傳統人工炭窯,就開始尋找相關資料,幾番探索拍攝,9月21日當天更有幸參與開窯過程,記錄如下。

和窯主阿興合影

三峰炭窯位置在竹40和竹47-2三叉路口,此處背倚丘陵,前臨谷地,四周盡是果園和竹林,特殊造型的窯體很難不引人注目。網路上可以搜尋永興炭窯或峰城炭窯,不過似乎仍以三峰炭窯為最多,臉書專業(連結)。

窯體由大量土磚堆砌而成,面積約十坪,高度近三米,外形方正,頂部平坦,大半部份倚靠山丘,結構堪稱安全無虞。由右至左分別是燃燒口、窯門,左側還有階梯可上至頂部。在此可以看見窯體呈圓球狀,上還有三個通氣孔。最上層則是稻草鋪成的大頂棚,推測是防止雨水直接浸泡屋頂,增加上部重量,產生坍塌危險。也因為這稻草屋頂,讓炭窯看起來像是哈比人的家。


每次燒窯時間大約二個月,首先將木材放滿窯內,接著以石磚封閉此門並用土泥封實,然後就是為期三周左右加熱時間。這段時間內,每兩小時就要在燃燒口添加木柴,保持火勢不滅,讓窯內溫度維持在八百度左右高溫。有經驗的師傅,會由排煙口冒出來煙的顏色判斷木炭燃燒狀況,由起初的黑色,逐漸轉成白色,或是清淡時,就可以封閉供火口及排煙口。



這裡牽涉到木炭生成的理論基礎,木材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與很少量的礦物質。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氧的原子結合而成的物質,因此若有足夠的氧時,木材便能完全燃燒,變成二氧化碳與水蒸氣後消逝於空中,留下一些礦物質成分的灰。但是在氧不足或完全缺氧的條件下悶燒或乾餾時(化學上又稱之為不完全燃燒),木材就進行熱分解留下碳元素,是木炭的主要成分,這種過程稱為碳化。

封閉窯體後,是三到四周自然冷卻過程。接著就是挑選個黃道吉日開窯。當天會有較多人手幫忙,我參加這天,約莫有七位,四男三女。傍晚時分,女主人端出兩桌滿滿吃食,大夥酒足飯飽後,約六點開始進入真正工作階段。



首先是搭起天幕,這是因為當天有雨,為避免木炭遇水受潮的動作,接著是鋪設大面積塑膠地布。然後就是用榔頭敲開窯門口的土泥,將磚塊一一取出,放置一旁供下次使用。

開窯門

可以看見窯內整齊堆放的木炭長條

接著就有一組人負責從窯體內取出木炭,裝進竹簍或大塑膠盆,移到中間區供第二組人進行分裝作業。此時有兩個特殊動作,一是將長條敲成數截,二是依照經驗挑出未炭化完全的次等品,這些大多是因為靠近窯壁,脫水不完全,燒起來會產生白煙,蒐集後會繼續成為下次原料。

阿興在窯門口
第二組人負責秤重並分裝入袋,再以鐵牛車裝載入倉庫。整座窯每次約放入六千斤的木頭,阿興說,大約可以燒出八成的木炭,整個處理過程約七到八個小時。一年大約開個五到六次窯。

口罩是必備工具

將木炭移至中間區域

全部都是勞力活

在阿興眼中,木炭就是黑金,脫水後的木炭是黑色的多孔固體燃料比木材燃燒得好,不僅不會冒煙,火力旺,功效高,可以得到較高的溫度。


以往,木炭是家家戶戶必備重要資材,但如今都改燒瓦斯或是天然氣,木炭需求大減,當然也影響台灣各地炭窯場,三峰炭窯可以說是現時代最後幾座仍在運作窯場,所以吸引不少熱愛鄉土採集的攝影人士。

今天開窯現場,攝影師甚至以工作人員多,其中吳伯彥(連結)已經連續拍攝五年,還有遠從彰化過來的專家,看著整排大陣仗,隨便套設備或許就能買下整座窯木炭。也是個奇景。

奇景,攝影測拍人數比工作的還多

在今天快速發展的時代,科技和工業迅猛發展,炭窯工藝(工業)正在慢慢的消失,畢竟它對我們的生活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即使消失或被遺忘和丟棄,也僅是洪流中一聲嘆息。但那些技藝是屬於那個時代的成就。未來,或許在小量供給下,三峰炭窯仍能在兼顧生計和技藝傳承上,扮演著更大的角色。

參考資料
最簡單的木炭製造法(連結),工業生產方式(連結   連結),  連結  連結  連結  連結  連結

小觀音山初體驗

光明頂遠眺三芝及海岸

小觀音山位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西北側,和知名的七星山、大屯山都是百萬年前火山運動遺跡。但小觀音山景致更為秀麗,地形也多變,可看性更高。

因為想獨自前往,所以特別重視沿途安全狀況,在參考不少網路文章,且下載了完整路線(健行筆記金姵辰),評估安全無虞後,勇敢出發,享受秋日一個人的小旅行。

健行筆記截圖

車行至登山口停車場(必備悠遊卡),由戰備道上山,越往上行雲霧漸多,到陵線時,有數座大型天線和電台微波發射站,但視線已不及頂端。

當天雲霧飄渺

晴天時,站在陵線可以遠眺基隆嶼,今天雖沒有無敵視野,但雲霧中,獨自一人,反而覺得沉靜且蒼茫。

雲霧中的風景

小觀音山主峰,標高1066m,由此處沿著箭竹叢向北就會抵達北峰,向南則是西峰,雖然號稱"峰",但彼此間高度變化不大,邊緣的高度大致相同,目視就能連結成個直徑一公里的半圓。資料上說,此處就是百萬年前火山口噴發的頂部,下方三百公尺處凹地即為當年火山口。因為拍攝角度的關係,很難表現出圓形概念,得親臨現場目睹,才能體會它的壯闊。

連綿的火山口山壁
遠眺七星山
火山地區土質貧乏,加上終年有強烈季風吹襲,若不是芒草,就是滿山遍野的箭竹覆蓋著。由遠處看去,平滑的山脊在陽光下的剪影,好像常玉畫的裸女般充滿光影的律動性。雲影和風吹形成的波浪,則在大片岩石上,刻出海中珊瑚礁的明暗漣漪。

常玉的裸女


由北峰至北北峰,同樣平坦好走,途經休息點名為光明頂,在此可遠眺三芝街區和金山海岸,想像數十萬年前流出的岩漿曾經由此漫延到北海岸麟山鼻、富貴角,形成這如裙襬皺褶的山脈,一路向海中延伸而去,就會覺得天地是如此奧妙。


過了西北峰之後,火山口不再維持等高邊緣,山路沿著西北處的開口,下降到火山底部,當地人稱為「大凹崁」,此處匯聚了這個區域的水源,成為大屯溪。向下游去可以到達三芝的三板橋,向上游則是回到西峰,完成環狀大O形。

谷地一景

背後是大屯溪支流瀑布

因為是首次且單身探訪,沿途並沒有多停留,總行程約五小時,沿途路徑相當安全,指標明確,縱然有大片箭竹林也都被整治的清爽好行。只有北北峰下大屯溪要小心路滑,還有建議逆時針由谷底上西峰較安全外,是給予非常高評價的休閒路線。

西峰附近休息點(山海觀)望向八里
幾次去陽明山,都是在七星山和大屯山範圍內活動,每每被這方向山頭吸引,今天終於順利繞行峰頂,體驗到火山口的壯麗,覺得不虛此行。


山頂許多電視及廣播訊號發射站

停車場附近早已淹沒的山之家壁爐遺跡

接近大屯溪時,偶有大樹

谷地不知名小花

谷地有許多豆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