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是著名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銀河世紀故事中非常重要的系列。以時間軸線區分,為銀河帝國後期,敗象顯露開始,直到新統治中心成立,這段上千年期間內文明演進方式的演繹。
故事開始就是個大格局,智者"謝頓"以其自創的心理史學推測出,帝國已經開始衰敗,且之後數千年人類世界將經歷數千年的文明倒退與混亂,得歷經萬年才能回復。依照謝頓的推論,禮教崩壞後,社會必定會回復到以強凌弱,以眾暴寡的原始情境。沒有餘裕維持文化與科技的狀況下,生活水平自然逐漸後退,並且螺旋向下無法逃脫。必須經過數千年,讓混亂隨時間塵埃落定,文明才能從餘燼中重新產生。
謝頓認為,這段由盛轉衰經混亂再重生過程,是歷史的必然,無法避免也不需避免,但若能藉由某種方式縮短其進程,概念上類似化學反應中催化劑,通過另一活化能較低的反應途徑而加快化學反應速率,或許就能縮短這混亂時間由萬年成千年。
基於對人類的悲憫,謝頓因此設計並啟動了"基地",一個遠離目前政權風暴,遠在天邊的諾亞方舟。在文明衰退時,它靜靜保存著文明,然後藉著輸出科學和文化,透過宗教的方式,與邊陲王國和平相處,宗教手段用盡後,改為商業利誘,以資本控制活動,最終控制這些區域。
這其中雖然有很強故事性,但拉長來看,無疑就是國族興衰歷史敘事,許多人討論著銀河帝國與西羅馬帝國,對比基地與東羅馬帝國的相似性,尤其是基地經歷的兩次危機。第一次危機時,基地利用宗教化解險境與東羅馬帝國皈依基督教類似。第二次危機時,宗教要吞噬政權時,行商崛起和威尼斯等代表地中海商業文明繁榮鼎盛互相對應。
另外,基地故事中大量出現的心理史學,也反映著艾西莫夫本人對人類文明發展的看法。艾西莫夫認為,人類群體活動依人類心理上的特徵有一定規律,可以用統計數學的方法可以計算出來,當中就算有變動,也是合於設計,甚至可以說就是變數的一部分,以小說裡提到的元光體來輔助計算,得出各種事態發生的或然率,所以我們可以來預測未來。
小說撰寫的1940年時當然沒有元光體,但類似命定論的概念,在當時已是顯學,因為科學發展和統計學輔助,人們普遍相信歷史是有軌跡,且可被量化和設計。類似概念運用在國家社會層次,總體經濟學和所謂五年十年一個週期的計畫經濟都是這個思想下的產物。若縮小至個人範圍,並不承認英雄,基地小說中各個「英雄」僅僅是他們社會環境的產物,英雄的成因取決於一連串複雜的事件,這些複雜的事件導致了他的出現,在他塑造自己的社會之前,他的社會首先塑造了他。能跟上社會發展軌跡的人,就會成功,成為小說所謂的英雄豪傑,相對逆著這浪頭者,必被時代淹沒。
個人認為,艾西莫夫的心理史學,深受其科學背景影響,面對劇烈變動世界,希望提出以科學為基礎的解決方案。而八十年後的今日,資訊科技、人工智慧、基因編輯等科技進步與社會結構的複雜度比當時飛耀增長不知多少倍,但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受限於基因變異速度,完全無法跟上這劇烈變動的腳步。
各種新鏈結產生又快速斷裂,不知哪條才是穩固,不論是社會或個人,因為無所適從,更發明出滾動式檢討的口號,即使最聰明的學者,對於世界或是個人將何去何從,其實不比艾西莫夫深入多少。每次想到這點,感受到這世界還有如此多的未知,就覺得生命真有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