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 星期一

技術筆記:相位對焦與相位差顯微技術

相位對焦與相位差顯微技術都有相位兩字,但原理與功能是天差地遠。相位對焦單純涉及對焦清晰與否,而位相差顯微技術則應用了物理定義上光線的光程差原理。

相位對焦

自動對焦有三個技術,分別是反差對焦(MTF)、主動對焦(雷射 紅外線)與相位對焦,常用的MTF必須要移動鏡片(一般為五次),由不同位置拍攝影像的銳利度,"猜測"出最合焦的位置,將鏡片移到正確位置。

相位檢測自動對焦(Phase Detection AF)號稱不需要移動鏡片,可在定點僅拍攝單張照片就蒐集全部資訊,決定最佳移動位置,其概念如下。

連結

紫色光线代表经过上半部分透镜的光线,而蓝色代表经过下半部分透镜的光线,可以看到,当CCD在焦前的时候,上半部分的CCD接收到的是上半部分的光线,而下半部分的CCD则接收到的是下半部分的光线,反之,在焦后的时候恰好相反。那么如果我们可以区分光线是来自透镜的上半部分还是下半部分,我们就可以知道是焦前还是焦后了。不难发现,CCD越接近理想成像面,两色光线在CCD上所成像越接近,当恰好成像清晰时,两色光线是重合成一点的。

此概念的實現方式有二。一是傳統單眼相機半透半反結構,以分光鏡分離光束,並透過半透明的主反光鏡(Reflex Mirror)後的副反光鏡(Sub Mirror),將光線投射到相機機身底部的AF元件上。

單反 連結
連結

第二種是在CMOS感測器上製作出成對且能過濾方向性的元件,實際運作方式(連結)。

同平面成對結構

第三種概念是,在CMOS感射器上製作出前後兩層結構。概念如下。

連結

補充,以AI模擬PDAF的技術(連結)

相位差相位對焦

相位差顯微鏡(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基本原理是,光線透過物體後發生折射,偏離了原來的光路,延遲1/4λ(波長)(連結)。

顯微鏡的應用是,若再增加或減少反射光的波長1/4λ,則光程差變為1/2λ,兩束光合軸後乾涉加強,振幅增大或減下,提高反差。

連結

對相位改變的興趣是因為openwater.cc提到其裝置就是利用波音波改變空間中某位置的光程,經過分析就能得知該位置的物理結構。光程要如何增強或削減呢?或許可參考顯微鏡的技術,相位板(annular phaseplate),這種鏡片中加了塗有氟化鎂,可將直射光或衍射光的相位推遲1/4λ。分為兩種:A+相板:將直射光推遲1/4λ,兩組光波合軸後光波相加,振幅加大,標本結構比周圍介質更加變亮,形成亮反差(或稱負反差)。B+相板:將衍射光推遲1/4λ,兩組光線合軸後光波相減,振幅變小,形成暗反差(或稱正反差),結構比周圍介質更加變暗。

另外,既然目標是提升對比度,也可以用AI模擬(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