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郊山健行:淡蘭古道南路

台灣眾多古道中,淡蘭古道因其地理位置比鄰人口稠密的雙北,並且擁有豐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近年來逐漸成為郊山健行新亮點。古道依地理位置,區分為北、中、南三路,這次探訪是南路,串連城鎮由西向東,分別為石碇、坪林至礁溪,全長約六十多公里。參考資料 (連結 連結)。

我們(大C同行)考量回程的方便性,選擇與大多數人不同由東向西的路線。前一日在礁溪馥蜂旅館休息,第二日早上八點出發,經跑馬古道上縣界公園。

[礁溪->縣界公園]

從忠孝路出發後轉入巷弄,眼前即是一片廣大低矮湯屋,鵠仔山脈好像牆壁般橫更在前。沿著湯圍溪慢慢向上直到較平緩柏油路面處轉向右,開始進入跑馬古道範圍。相傳古道遠自清朝起,先民便利用此道來搬運木材因此稱之為木馬道,日治時期軍人常騎馬巡邏所以稱為跑馬路。如今圓木枕和拖運的木馬早已消失無蹤,僅剩雕塑呈現其風貌。

今日屬於陰冷中略帶水氣,非常適合長程健行。悠閒的走著並和大C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聽他訴說著預計留職停薪學樂器維修,就深深為他感到高興。

地勢漸高,已經眺望腳下礁溪市鎮風景,礁溪是宜蘭北邊門戶,也是著名溫泉鄉,溫泉旅店林立,瀰漫著休閒氣息,平時來此尋歡作樂時,對這片高聳大山只當做風景來欣賞。今日卻是抱著探險的心情,探索密境。

跑馬古道屬於雪山山脈北段延伸支稜,東北季風吹拂下,雲霧在山邊生成、繚繞,滋養了無盡蓊蔚樹木。

持續向上,居然出現柏油路面,看地圖是北宜公路延伸出的農路,不多久又接上山徑,然後抵達縣界公園。此處標高550公尺,為北宜公路最高點,國道五號開通前,來往車輛行經此處都會稍事休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如今僅有少數貨卡和重機,顯得有些冷清。

[縣界公園->碧湖]

縣界公園有兩座石碑,分別是面向宜蘭方向的【金面大觀】和清朝時期就有的【虎字碑】。清同治六年(西元1867),台灣總兵劉明燈在北路草嶺古道寫了第一個虎字,隔年,應南路當地人士邀請依樣畫葫蘆畫了第二隻老虎,以便鎮守山魔,時間雖晚,但在地方史專家眼中,此時的南路雖是便道,但已經陸續取代中路和更早北路的功能,到了1885年,南路升級為正式道路,更成為三條路線中主要道路,參考(連結)。

縣界公園至碧湖間道路稱為四堵古道,全徑都是原始山徑,坡度平緩(少數拉繩)且兩旁山壁與邊坡高低落差不大,即使滑倒也不會有任何危險,走來特別輕鬆。植物方面有筆筒樹、桫欏、樹蕨、鬼桫欏及爬藤植物(連結),動物則偶爾有鳥叫聲,因為潮濕寂靜,常常被以台灣亞馬遜來形容。

在整片樹林中,最讓人興奮的就是見到了雙葉蕨(雙扇蕨),此種侏儸紀時代就留存的孓遺植物,特色是兩葉分岔,因其獨特性,由設計師蕭青陽轉化為淡蘭古道識別系統,行前還想著如何辨識,但只要見到就能立刻確認他的身影,非常吸睛。

[碧湖->石嘈]

中午在碧湖宮休息、午餐,此處水電無虞又有大頂棚遮風避雨是非常好的露營地(筆記)。碧湖是個僅容幾戶人家的河流沖積台地,由此處到下一站石嘈的路線為保線路,高低起伏非常大,走時強烈懷疑這並不是原始古道,僅僅是為了避免與北宜公路爭道而取用保線路。上升兩百公尺加上天雨濕滑,讓大C吃盡苦頭。我倒是覺得,有這段陡升經驗,更能補足四堵古道所無法見到的植物和山頂上峰峰相連的雪山山脈景緻。

[石嘈->鶯子瀨]

石嘈海拔高度357公尺,路線至此快速下降至海拔240公尺的𩻸魚堀溪河岸。河岸道路沿溪而築,山巒疊翠,遺世獨立,非常適合慢跑或單車小旅行。

原本循這河岸路線就能抵達坪林,只可惜大C身體不適,不得不取消後續行程直接回家。後續坪林到石碇,大部分路線在茶茶山徑時就領教過(連結 連結),有緣再補走。回程則是搭好心人順風車,一上車,車主就猛談政治,殷殷期盼我們非得投她心儀政黨,殊不知,此時的我,身在風馳電急的國道五號上,心中卻在想著別的事。

自從有了北宜公路和國道五號後,淡蘭古道就只是我們偶爾上山看風景和挑戰毅力的地方,山徑看似狹小,卻是百年前物資往返的重要路線。先民們為了養家餬口,得背負著重物,翻山越嶺三天才能走完全程,而今同樣的路線,卻能舒舒服服坐在房車中,僅一小時就穿越。在這個講求效率的當代社會中,似乎僅能藉由徒步旅行的方式,才能體會到這片延綿不絕的山林,離離蔚蔚的樹海,和蔚藍壯闊的汪洋大海特有的緩慢節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