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人工智慧要來了嗎?

一花一世界,人工智慧的世界要來了嗎?

自從AlphaGo稱霸圍棋界,讓沉寂已久的AI人工智慧,突然搖身一變成為顯學。每天打開網路新聞大概都會有一則和它有關,讓人以為機器取代人類日子隨時會出現,四處也彌漫著文明社會很快就要掀起翻天覆地的氛圍。

若是早二十年,我一定會為此感到熱血澎湃,甚而投入人工智慧領域,就像當年我在台大的研究所畢業論文,【網路文件自動分類】,就是想用VSM模型對大量HTML文件進行自動分類。雖然使用工具完全不同,想利用自動化加速處理及找出人力難以發現的規則,則是如一。也因此,很能體目前科學家和工程師想要改變世界的心情。

抱著同樣的熱情,畢業後,工作也都和大量資料處理有關。包括蕃薯藤入口網站、宇匯智慧檢索系統、華晶全球地圖圖資處理,都和大量資料脫不了關係。但長時間觀察下來,會發現雖然熱情依舊,但路卻越走越窄,一直到現在,工作是開發血糖機軟體,只在乎安全及適用性,已與資料處理分離。只有閒暇時看些好玩的專案,讓自己不至於離潮流太遠。

但不只是我如此,看著同樣也是滿腔熱血的同事以及同時期相關領域的公司,例如網擎、意藍這些年似乎也沒變化。但與此同時,Google、FB、Amazon的發展卻像脫韁野馬般越來越暢旺。依照這個邏輯,未來即使人工智慧成為可行,台灣或許仍會是資訊科技殖民地的宿命。

回到AlphaGo主題,從Nature上文章中可以看出系統分成兩個部份,前半部份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由類神經系統負責猜測落點和監督勝率,當計算級數開始發散,不適合類神經網路時,就將資料交給後半部的Monte Carlo tree search,利用統計方式縮小要計算的範圍。其中Monte Carlo演算法與我研究過的Conditional Random Field (CRF)語言斷詞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策略性的加快計算速度,讓整個系統變成真正可行。

雖然還沒將文章全部讀遍,但可以確定的是,AlphaGo並不像外傳的那麼神。充其量可以稱之為機器學習,這與一般人認知的人工智慧,還是有很大的距離。

所謂機器學習,用最簡單方式來說就是,大量使用了類神經網路,是種抽象概念。而一般熟悉的導航K-D Tree,搜尋引擎PageRank,手寫辨識SVM,僅能稱之為資料處理,是以統計或是人工標籤幫助提升正確性。機器學習可以簡化標籤的動作,仍然需要餵入大量學習資料,所以AlphaGo內不僅僅只有模型,它還【觀察】過世上已數位化的棋譜,像吸星大法般將前人的妙招轉化為內部參數。如何設定規範,提供豐富的正面及反面訓練資料,避免偏頗的學習,則是專家存在的意義。

Training models is just the first of many steps in translating interesting research to a real product. From clinical validation to regulatory approval, much of the journey from “bench to bedside” still lies ahead — but we are off to a very promising start, and we hope by sharing our work, we will be able to accelerate progress in this space.

總結來說,高效能的機器學習的確可以在現有規則中找到最佳路徑,甚至超越人腦,但它卻完全無法瞭解規則本身有什麼意義,例如規則如何生成,也沒辦法新增規則。這就像問一隻鳥,你是怎麼飛起來的,是同樣的道理,當它被建造完成後很強大,但它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設計以及建造過程。

隨著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以往僅在學術論文和實驗室才會出現的機器學習,將會成熟且普及。以產品來說,自動駕駛車,或家庭影音助手都會成真。結果雖然不能稱之為智慧,但已經離聰明不遠。有趣的是,為什麼現代人對此投入如此多的關注呢?大眾期盼著科學家和工程師將最先進的演算法加入電腦,讓機器能夠思考。但於此同時,現代人即使已經擁有大自然演化出最強大的思考機器,卻仍寧願看腦殘節目,玩無意義手遊,拒絕思考。兩相比較,不是很矛盾嗎。

瓦力電影中 腦滿腸肥的艦長完全接受電腦系統的建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