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薩哈林旅行記:契訶夫


庫頁島(中) 俄國稱薩哈林

契訶夫(1860-1904),是俄國短篇小說和劇作家,在文學界享有大名。宅男如我,僅讀過他幾篇短篇小說,觀賞過2014 TIFA華麗夢境-給契訶夫的一封信(連結),與大師其他作品是八竿子打不著關係。

讀【薩哈林旅行記】是個美麗誤會,因為一直以來都想去庫頁島單車旅行,苦無參考資訊,見到書名就以為是旅行遊記。拿起翻閱後,才發現全書完全和【旅行】無關,但此時已深陷契訶夫書中描繪的世界,再也無法脫離。

進行更多說明前,讓我先將眼光拉回契訶夫生平。根據資料,他十九歲時進入莫斯科大學醫學系,同年底發表第一篇文學作品,學醫同時也始終以文學記者的身分,維持文學創作的習慣。二十四歲取得醫生資格,與此同時創作質量也不斷增加。二十八歲時已經取得非常好的聲名。

三十歲那年的夏天,契訶夫隻身一人,先坐火車,後騎馬、乘船,來到政治犯流放地薩哈林進行實地考察。他形容那理地獄般的慘狀,使他對黑暗的現實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逐漸改變了不問政治的心態,開始著述揭露沙俄專制制度下的內幕。

三十二歲,發表著名的中篇小說【六號病房】,探討重大社會課題。年輕的列寧閱讀後還給了可怕極的評語。三十四歲,報告文學【薩哈林旅行記】出版,此時距當時考察已三年。且自此之後創作有了轉折,進入新的境地。

當時的薩哈林,是個比西伯利亞更遙遠的海外,四周大海環繞,內陸荒涼枯寂,連苦役和流放犯都聞之色變,上帝都會遺棄之地。根據書中描述,契訶夫踏上薩哈林時,並不具有任何官方身分。僅以文人身分,受到當地統治階級認可,用人口普查員或記者角色,觀察訪問當地住民。

沒有更多資料說明,為什麼名聲顯著的社會菁英,會在當時隻身前往邊陲之地?我常常懷疑,若總督不願意讓他四處訪查,他又將要如何進行?這麼多不確定和未知,並沒有阻擋契訶夫親臨此地,見到這與莫斯科完全不同的世界。難道,他聽到什麼遠方的鼓聲?


書中分成兩部分,第一步分是以時間軸,離開西伯利亞最東部阿穆爾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開始,搭上運輸船隻抵達薩哈林亞歷山德羅夫斯克,再到南部塔萊伊卡之見聞。以地理課本方式,詳細將薩哈林的開發時程、氣候及土地狀況、各地人口組成。

第二部分則是將見聞重新組合成有系統的章節,介紹苦役犯從業主、流放犯居民的性別組成、居民的年齡結構、流放犯的工作、流放犯的飲食、自由居民、流放犯的道德水平、薩哈林的逃犯、流放居民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事實上,這真的是本枯燥的書,沒有任何要討人喜歡或是勾起人興致的東西,書中甚至沒有什麼感性的結論和批評。但這無法打破沉默的焦躁和難以忘懷的苦寒,會讓觀者產生巨大壓力,會讓人不自主的對這沒有自由,沒有希望的苦悶之地感到冷漠。對於困苦之地,典型性格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下層人民的疾苦,還有人和組織能產生的惡都會有莫名的哀傷與無奈。也因此,契訶夫就這麼被我歸類為和莫言、沈從文等,對貧苦人民帶著深切同情的入世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