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是清代淡水廳(今台北)到噶瑪蘭廳(今宜蘭)之間主要的交通路線。若看整個東北角地形圖,會發現,台北宜蘭兩地間是西北和東南連線,但當中卻有大大小小山脈共五座,且山脈方向的是東北和西南,與古道方向垂直,也就是說,前人穿越古道就是在不斷的翻山越嶺。
想像二百年前,先民望著眼前連綿不絕山巒,手邊沒有等高線地圖,又沒有對這區域的概念,只能先從地勢較低的北部開始,也開始引領了北台灣漢民族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隨著古道附近逐漸被認識,更多住民前進山嶺中村落開墾,避免了平埔族侵擾,為了縮短距離加快通行時間,路線慢慢向南部高山處移動,距離更短的中路南路陸續被開發出來,成為小市民採買日用品或嫁娶的道路。原先的北路則成為官府疾馳送公文的北路官道。
繼先前完成北路(連結)和南路(連結)後,這次嘗試踏查中路。我們先開車至暖東峽谷,此處有顯著的雙葉蕨標誌,度過東勢坑溪即是綠意盎然的峽谷。峽谷內綠樹成蔭,河水與藍天不時露臉,蟲鳴鳥叫聲不絕於耳。
翠峽廣場的公共藝術非常獨特,呈現卷曲的蕨類造型,與四周大自然融為一體。
淡藍古道所處的東北角,因為地理位置關係,夏秋兩季易受颱風侵襲,冬春則因為處於東北季風迎風面,終年潮濕多雨,四處可見溪流和爛泥等,因為水分充足,培養出許許多多植物,沿途林蔭茂密,藤蔓和倒木不斷。如下圖就是常見的景緻,岩壁,河流,各種植物縱橫。峽谷內峭壁更為明顯,走出峽谷區域就不復見此種地形。
百年土地公廟,古道中常會有土地公廟保佑往來行人的安全,原本是見一座拍一座,發現實在太多,略過了許多,未來可以。
土地公廟旁邊即是溪谷,此處是全線唯一必須攀繩地點,旁邊人說下次來可能就搭建好橋樑了。
 |
提供大C帥照一張 |
渡河後是露營區,路程較為紛亂要小心選擇。盡量往左邊走,但就算像我們走錯也是無所謂的。之後續行一段柏油路面,終點是暖東舊道的入口。
暖東舊道,又名十分古道,總長約1公里,陡上,終點五分山頂。沿途有荖寮坑步道,資料上提到有較多文史古蹟,只是在趕路心情下,完全沒有繞遠路的心情。林間有座石棚土地公,石板已經被青苔覆蓋,讓人有思古之幽情。
山頂是嶺頭福德宮,休息片刻繼續由五分山步道下山。預計前往平溪。
五分山步道全為石頭階梯非常好走,終點是台灣煤礦博物館,門票兩百元(?),到達時正好有觀光小火車駛入,簡單瀏覽就延鐵軌離開。
淡蘭古道歷史與煤礦產業並無交集。煤礦興起時古道早已衰落,從日據時代後期,侯峒等地就有開採煤礦的紀錄,十分煤礦成於民國五十多年,算是台灣煤礦大本營。營運數十年後,因為無法與國外煤礦競爭,無論是產量或品質或價格全無優勢,於民國八十年就結束,(參考連結)。
博物館是礦體,延著博物館有舊時運煤道,將挖出的煤礦送往集貨場。以前被荒煙蔓草覆蓋的遺跡,現在整理的井然有序並規劃成為了古道的一部分,過去的榮景不再,換以新的型態,展現在旅客眼前。
再往下,是座巨大的廢墟,巨大的樑柱撐起至少有二十公尺(?)長寬高的廣大空間,四處無壁,可以直接凝視內部大型漏斗結構,好像剝掉皮膚的怪異身體模型。挑高的樓板間以簡單無保護的樓梯連結著,是那種動作片電影中主角會上下追逐的恐怖階梯。
此處為舊時儲煤和洗煤廠,在侯硐、菁桐都有類似遺跡。參考一九七零年的老照片資料庫,會驚訝看到當時是有類似雲霄飛車之類小鐵軌,用很不牢靠的方式從山邊延伸過來,搭建在廠房樓頂,讓運煤火車採高架形式將煤礦直接送到頂部。而廢墟附近就是平溪線,煤礦就直接和平溪線接軌,整個廠區和人們的生活圈緊緊相連。看照片可以想見,當時機器整日不停運轉的狀況,轟鳴聲在山嶺間迴盪的情景。與如今,四周搭起擋板,好像就為了避免不良少年吸毒聚集的樣貌,大大不同。
礦場遺跡距離市區僅數百公尺,很快就到達平溪線鐵路邊,我對十分和平溪的印象非常淡薄,檢視過去經驗只有多年前環島走路時匆匆路過(連結),當時是由台北汐止經汐平公路,先抵達平溪後沿公路北上到十分,再前往侯硐,與淡蘭古道無關。
十分雖然曾是古道重要交通聚集處,但真正興起也是因為礦業發展,只是隨著礦業結束而式微,讓我想起看過的日本北海道都市歌志內(連結)。原本以為是空蕩一片,但今天映入眼簾卻是眾多東南亞旅遊團遊客將十分鐵路塞得水泄不通,他們五或六人一組,圍著天燈寫願望,當天燈四面都被願望填滿後,就是拍照,點火,在眾人驚呼中緩緩的飛向藍天。十分已經轉型成為觀光小鎮了。
我們在此簡單用午餐,到便利商店採買晚上和第二日食物及飲水,就頂著烈日度過基隆河,移動到左轉繞行一陣抵達籃球場,開始下一階段番仔寮步道。
步道二旁林木密佈,踩著枕木階梯一路向上行,途中有涼亭,稍做休憩後繼續上行。總之就是不斷向上,途中遇有個分叉點因為太累放棄,後續查詢是著名景點國旗嶺。終於最後到頂,循之字路慢慢下行至番仔坑。番仔坑的地形非常奇特。
站上一較高處,四周眺望,對面應該是泰平方向。
走在幽陰路面,驚動了一隻山羌慌忙逃離,由右側山坡處向左跑去,只是碰到了水泥山壁只好折回。
柑腳:位置在雙溪的西南方,與雙溪的交通,可以搭乘付費公車,或是有政府補助的鄉內免費交通車,由柑腳至外澳,有兩種選擇北環和南還。北環開發較早,沿途有溪流相伴,較為大眾熟知,起點為柑林國小,我們一直說這邊老師在外面應該很難啟齒(柑林老師的台語發音真的奛好笑)。柑林國小以東依序會經過幾個古道。首先是崩山坑古道,雖然沿途是持續向上,但前面三分之二的路段旁都有溪流,很涼爽。後段三分之一,已經接近山嶺高點,眺望著對面山巒,鬱鬱蔥蔥,心想著後續都是下坡路段,不免輕鬆起來。接近柑腳山時,左側有小路通往靈巖山寺雙溪小築,當成下次探勘景點。
柑腳山後長下坡至泰平,途經廢棄國小校舍和派出所舊址,從這些公共設施可以想見曾日輝煌。只是時至今日,沿著步道行走見不到幾戶人家。資料上提及,泰平里的管理面積有兩個板橋這麼大,但是人口只有七、八十人,比例非常懸殊。
從地圖看泰平,崇山峻嶺間無數溪流密布著,在交通建設不足的年代,先民只能沿河開墾出小路,久而久之形成許多古道。著名的有東部虎豹潭古道、樓仔厝古道(由東北向西南注入北勢溪古道),北勢溪古道由東向西,而南部的灣潭古道則是由東南向西北流入北勢溪。這些錯綜複雜的河流最後會在坪林過後匯入翡翠水庫。而淡蘭古道在其中上上下下兼左彎右拐的就將各個段落連結起來,形成泰平、三水潭、灣潭的路線。
我們夜晚在灣潭土地公廟搭帳,無事可做,早早就寢。第二日直上烏山越嶺古道,再經過些柏油公路抵達烏山62號民宅,後續是坪溪古道,也是整段路線最秀麗令人感動的部分。
通過新北和宜蘭交界處後,眺望龜山島一陣後,陡降下山直到外澳。東北角海岸實在太多澳,金瓜石附近是深澳,順時針為澳底,宜蘭附近則是外澳。
整體來說,古道所見都不是什麼鬼斧神工的大景,但是都十分耐看。行走期間,覺得安全好通行,這多虧了政府和民間努力,開發出許多符合自然工法的階梯,即使潮濕多雨的環境但也僅僅只感到有些濕滑。遙想先民應該是胼手胝足,不懈的勤奮步伐,更能體認到臺灣早期開墾的辛苦。